季沉盯着手中歪歪扭扭的"福"字,不确定是否应该纠正小葡萄的握笔姿势。六岁的小艺术家正全神贯注地创作他的第三张春联,舌头抵在嘴角,毛笔上的红墨汁已经沾到了鼻尖。
"这样对吗,季?"小葡萄举起他的作品——一张红纸上画满了疑似恐龙和火箭的混合体,中间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个"福"字。
"很有...创意。"季沉谨慎评价,"不过传统春联通常是文字,不是图画。"
小雨从她的书法本上抬起头,七岁的女孩已经写了十几张近乎完美的"福""春""吉"字,整齐排列在桌上等待晾干。"《中国春节习俗》第32页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确实有图画形式。"她推了推鼻梁上不存在的眼镜(这个动作简直和沈墨白一模一样)。
"看!传统!"小葡萄得意地挥舞着他的杰作,红墨汁甩到了季沉的白衬衫上。
这是他们在海鸥镇的第一个春节。两个月前,小雨在学校了解到这个节日后,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沈墨白便从网上订购了全套春节装饰品,决定给两个孩子一个"文化体验"。
诊所一楼已经焕然一新——红灯笼挂在门口,窗花贴在玻璃上,甚至还有一对小小的石狮子守护着楼梯(网购的树脂制品,但小葡萄坚信它们晚上会活过来巡逻)。
"饺子皮准备好了!"沈墨白从厨房喊道,声音里带着笑意,"艺术家们要不要休息一下?"
小雨立刻放下毛笔,小心地盖好墨水瓶;小葡萄则欢呼着跳下椅子,差点打翻整盘红墨水。季沉眼疾手快地抢救了即将遭殃的沙发套,然后跟着两个兴奋的孩子冲向厨房。
厨房里,沈墨白已经准备好了面团和馅料——传统韭菜猪肉和特制蔬菜豆腐(为了小雨的消化系统)。桌上撒着面粉,几个形状可疑的"饺子"已经排列在托盘上,显然是医生的早期尝试。
"爸爸的饺子像胖河马!"小葡萄精准评价,戳了戳其中一个开裂的样品。
沈墨白推了推眼镜,鼻尖上还沾着面粉:"外科手术和面点艺术需要不同技能。"
"让我示范。"季沉卷起袖子,熟练地擀出一张完美的圆形饺子皮,"在里约卧底时,我跟一个北京大厨学过。"
接下来的半小时充满了面粉大战和创意饺子造型。小葡萄坚持要包"恐龙饺子",结果制作出一系列长着刺的怪异面团;小雨则精确复制了季沉的每个动作,产出的饺子几乎与师傅的一样好;沈墨白在第三次尝试后终于掌握了基本技巧,骄傲地展示他的"医学精确"作品。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小葡萄一边往饺子皮里塞过量馅料一边问。
"因为饺子形状像古代金元宝,象征财富。"小雨立刻回答,显然已经熟读相关资料,"而且全家人一起包饺子代表团结和睦。"
"还有,"季沉补充,捏合一个小葡萄特供版"霸王龙饺子","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子'是午夜的意思,所以吃饺子象征着辞旧迎新。"
小葡萄眨巴着眼睛:"所以吃完饺子,时间就会跳一下?"
"某种意义上,是的。"沈墨白笑着擦掉儿子脸上的面粉,"每个传统都在帮助我们标记时间的流逝,创造回忆的锚点。"
午餐是饺子盛宴(尽管一半作品在煮的过程中解体成了面片汤),配上沈墨白特制的酱油蘸料。小葡萄坚持要用筷子,结果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滑溜溜的饺子搏斗;小雨则优雅地夹起每个饺子,连沈墨白都惊讶于她的熟练度。
"《中国文化入门》有筷子使用章节。"女孩注意到大家的目光,轻声解释,"我练习了一周。"
午饭后是红包时间。季沉和沈墨白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红色信封——里面不是钱,而是特制的"心愿券":小葡萄得到的是"一次午夜观星露营"和"恐龙博物馆之旅";小雨的则是"天文馆特别参观"和"小提琴私教课"。
"为什么没有钱?"小葡萄翻看着他的信封,略显失望,"艾丽说红包里应该是钱!"
双重守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