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还下令在朔方城周边挖掘了宽三丈、深两丈的壕沟,壕沟内注满水(冬季结冰后则填埋干草与尖木);同时,在城池周边三十里范围内设置了多个“烽火台”,一旦发现昆夷入侵,可通过烽火快速传递消息,让周边守军及时增援。
朔方城建成后,成为商朝北方最坚固的防御堡垒——昆夷此后多次试图南下劫掠,但都因朔方城的阻挡而失败,商朝北方边境逐渐稳定,帝乙也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平定东夷叛乱。
东夷是商朝长期的威胁,由“人方”“岛夷”“淮夷”“孟方”等多个部落组成,其中人方是核心,但岛夷(居住在山东半岛沿海岛屿)与淮夷(居住在淮河中下游)则是东夷联盟的“左膀右臂”——岛夷控制着东部沿海的海盐资源,为东夷联盟提供经济支持;淮夷则占据淮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农业发达,为东夷联盟提供粮食。帝乙深知,要平定东夷叛乱,必须先击败岛夷与淮夷,切断人方的经济与粮食供应。
公元前1092年(帝乙九年),帝乙完成了军事准备:他整合了商朝王室军(四万余人)与东部诸侯联军(三万余人),组成七万大军,亲自担任主帅,向东征伐岛夷与淮夷。联军从朝歌出发,沿黄河东进,计划先渡过淮河进攻淮夷,再沿海路(商朝当时已有小型船队)进攻岛夷。
然而,当联军行至“孟”(今山东曲阜一带,孟方的核心领地)时,意外发生了——孟方首领突然率领一万军队对联军发起截击。孟方虽属于东夷联盟,但与淮夷素有矛盾,此次截击并非为了帮助淮夷,而是想趁机掠夺联军的物资(联军携带了大量粮食、武器与帐篷)。孟方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在联军行军的狭窄山道中设伏,突然发起进攻,联军的后勤部队首当其冲,部分粮食与物资被抢走,士兵也出现了少量伤亡,队伍陷入短暂的混乱。
面对突发状况,帝乙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即下令“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让装备精良的王室军战车部队(联军的核心战力)顶在前方,阻挡孟方军队的进攻;同时,派遣使者快速联络两翼的诸侯联军,让他们从侧翼迂回,切断孟方军队的退路。
在帝乙的指挥下,联军很快稳住阵脚:王室军的战车部队凭借冲击力,多次冲破孟方军队的阵型,战车兵手持长戈,将孟方士兵挑落马下;诸侯联军则从侧翼发起进攻,将孟方军队包围在山道中。帝乙亲自登上战车,手持青铜剑指挥战斗,他的勇猛激励着联军士兵——士兵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孟方军队逐渐不敌,开始溃逃。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孟方军队大败,被斩杀五千余人,孟方首领也被商朝士兵俘虏。为了震慑东夷联盟,帝乙下令将孟方首领处死,并将其头颅送往人方的领地,附上书信警告:“若再叛乱,孟方就是下场!”随后,帝乙率领联军继续东进,顺利击败了淮夷与岛夷:
淮夷的军队以步兵为主,缺乏对抗战车的有效武器,联军的战车部队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攻破了淮夷的核心城池“徐”(今江苏徐州),淮夷首领被迫投降,向商朝缴纳了大量粮食与海盐。
帝乙利用商朝的船队,从海上发起突袭——岛夷部落分散在各个岛屿上,缺乏统一指挥,联军逐个攻破岛屿,岛夷士兵要么战死,要么投降,最终岛夷也被平定。
平定岛夷与淮夷后,帝乙率领联军转向人方——此时的人方因失去了岛夷与淮夷的支持,士气低落,粮草短缺,根本无法抵挡联军的进攻。公元前1090年(帝乙十一年),联军攻破人方的都城,人方首领被俘,东夷叛乱彻底平定。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