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的效果立竿见影:姬昌公开承诺“不与商朝为敌,愿为商朝抵御西部戎狄”,并按时向商朝缴纳贡赋;帝乙则正式承认姬昌“西部伯主”的地位,允许周部落征伐西部的“不臣方国”。通过这场联姻,帝乙成功稳住了西部边境,得以将全部精力转向东方,筹备平定东夷叛乱的军事行动。
就在帝乙筹备平定东夷之际,北方的游牧部落“昆夷”(又称“犬戎”,位于今内蒙古南部与陕西北部交界地带)突然发起进攻,打乱了他的计划。昆夷是北方最强大的游牧部落之一,以骑兵为主力,机动性极强,擅长“突袭劫掠”——他们不攻打坚固的城池,而是专门袭击商朝北方的村庄与粮道,掠夺粮食、牲畜与奴隶后迅速撤退,让商朝守军难以追击。
公元前1098年(帝乙三年),昆夷首领率领三万骑兵突袭商朝北方的“黎”(今山西长治)、“邢”(今河北邢台)两地,不仅抢走了数万石粮食与数千名奴隶,还烧毁了商朝在黎地储存的武器库,导致商朝北方守军陷入“无粮可食、无械可用”的困境。消息传到朝歌后,朝野震动,部分大臣主张“先弃北方,集中兵力平东夷”,但帝乙深知北方是商朝的“战略缓冲带”,若任由昆夷肆虐,商朝将面临“北有昆夷、东有东夷”的两线威胁,因此他力排众议,决定先派军队抵御昆夷。
帝乙任命经验丰富的将领“南仲”为主帅,率领两万王室军前往北方抗敌。南仲是商朝著名的防御型将领,深知昆夷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若与昆夷正面野战,商朝军队(以步兵与战车为主)难以匹敌,因此他制定了“坚壁清野、固守待援”的战术:
南仲下令北方各城邑的百姓将粮食、牲畜转移到城内,对城外的农田实行“清空”——成熟的庄稼提前收割,未成熟的庄稼则予以销毁,避免被昆夷掠夺;同时,组织百姓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做好防御准备。
南仲派遣数千名轻骑兵,分成数十支小队,在昆夷骑兵的往返路线上设伏,袭击昆夷的补给队伍(昆夷虽以劫掠为生,但仍需携带帐篷、武器等物资),消耗昆夷的战斗力。
面对昆夷的攻城,南仲命令守军“只守不攻”,利用弓箭、滚石、热油等防御武器抵御昆夷进攻;同时,派出使者向周边诸侯求援,等待援军到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昆夷因无法掠夺到足够的粮食,且补给线不断被袭扰,士气逐渐低落;而南仲的援军(周边诸侯派遣的一万军队)也及时赶到。南仲抓住时机,下令发起总攻,商朝军队内外夹击,昆夷骑兵大败,损失近万人,被迫退回北方草原。
为了彻底解决昆夷的威胁,帝乙在战后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一带)。朔方城位于昆夷南下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帝乙希望通过这座城池,构建商朝北方的“防御屏障”。
修筑朔方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帝乙从商朝各地抽调了五万民夫(包括平民与奴隶)、一万士兵(负责守卫与工程监督),还从王室国库中拨出大量粮食与物资作为保障。工程从公元前1098年冬季开始,历时两年才完工:
朔方城的城墙采用“夯土筑城”技术,以黄土混合稻草、石灰夯实,城墙高达三丈(约7米),宽两丈(约4.8米),足以抵御骑兵的冲击;城墙周长约十里,设有四座城门,每座城门上方都建有箭楼,城墙上每隔五十步设有一座瞭望塔,便于观察敌情。
城内规划有序,分为“军事区”与“生活区”——军事区建有士兵营房、武器库、粮食仓库,可容纳五千士兵长期驻守;生活区则设有民居、集市与官署,供守城士兵的家属与平民居住,确保城池的“自给自足”。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