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征伐东夷,不仅稳定了商朝的东部边境,还让商朝重新掌控了东部的海盐与铜矿资源,王室国库也因掠夺的物资与奴隶得到补充。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重振了商朝军队的威名,让此前因昆夷入侵而动摇的诸侯信心得以恢复,商朝的统治暂时趋于稳定。
帝乙在位末年(约公元前1078年),基于“巩固统治、振兴王朝”的考量,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将商朝的都城从殷(今河南安阳)迁至沬(后改名为“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作为商朝的都城已近二百年,虽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但此时已显现出诸多弊端:一是殷的地理位置偏北,距离东部的东夷与西部的周部落较远,不利于帝乙统筹指挥边疆事务;二是殷周边的土地经过长期开垦,肥力下降,农业产量难以满足都城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三是殷的城池设施老化,多次经历战乱与自然灾害,修复成本高昂。
朝歌位于淇水之畔,西靠太行山,东接黄河平原,北连河北,南通河南中部,是南北、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从朝歌出发,向东可快速抵达东夷地区,向西可直达周部落领地,向北可联系朔方城,便于帝乙对全国事务的统筹管理。
朝歌周边地区土地肥沃(淇水流域的冲积平原),农业发达,可提供充足的粮食;同时,朝歌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如铜矿、铁矿),便于发展手工业(尤其是青铜铸造);此外,朝歌地处中原腹地,商业贸易繁荣,各地的物资都能在此汇聚,有利于提升都城的经济活力。
朝歌西靠太行山(天然屏障),东有淇水环绕,南有黄河作为缓冲,易守难攻;同时,朝歌距离商朝的诸侯盟友(如卫、邢等国)较近,一旦遭遇危机,可快速获得援军支持。
迁都朝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帝乙为此做了周密的规划:
他下令对朝歌进行大规模扩建,修复并加固城墙,修建新的王室宫殿(如“鹿台”的前身,用于王室居住与处理政务)、宗庙(用于祭祀先祖)与官署,确保都城的“政治功能”完善。
帝乙组织殷都的王室贵族、官员、工匠与部分平民(约十万人)迁往朝歌,同时鼓励朝歌周边的民众迁入都城,提升都城的人口规模与活力。
他从殷都的国库中调拨大量粮食、物资与奴隶前往朝歌,确保迁都过程中都城的正常运转;同时,下令朝歌周边的诸侯向都城输送粮食与物资,支援迁都工程。
经过两年的筹备与实施,迁都工作于公元前1076年初完成。帝乙原本希望以朝歌为新的起点,通过发展农业、振兴手工业、加强军事建设,逐步恢复商朝的国势,但他的身体却在此时垮掉——长期的操劳(处理政务、指挥战争、主持迁都)让他积劳成疾,加上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帝乙的病情日益加重,于公元前1076年秋季驾崩。
帝乙死后,按照商朝“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度,他的第三子帝辛(即后世所称的“商纣王”)继位。帝乙被葬于殷都的商王陵区(今河南安阳殷墟),他的统治虽未能扭转商朝衰败的趋势,但通过联姻周部落、抵御昆夷、平定东夷、迁都朝歌等举措,为商朝延续了二十六年的命脉,成为殷商末年“最后的守成之君”。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