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的军队抵达有缗国都城后,立即发起猛攻。然而,持续的大旱让夏朝军队也陷入了困境——士兵们在烈日下攻城,口渴难耐,粮食供应也因运输线路被有缗国军队袭击而中断。夏桀见状,下令“强攻三日,破城后允许士兵抢掠”,试图用“掠夺”激励士气。但即便如此,夏朝军队也始终无法攻破有缗国的城墙——有缗国百姓自发登上城墙,用石头、弓箭抵抗,甚至有老弱妇孺将滚烫的开水泼向城下的士兵。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个月,夏朝军队损失惨重:三万精锐,死伤超过一万五千人,其余士兵也因饥饿与疲惫,失去了战斗力。而有缗国虽然最终被攻破,国君战死,但夏桀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他带到有缗国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都城斟鄩的防御变得空虚;同时,长期的征战进一步消耗了夏朝的粮食储备,加剧了国内的动荡。
平叛归来后,夏桀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将战败的原因归咎于“诸侯不忠”,下令对其他属国征收更重的赋税。这一行为,让更多诸侯心生叛意,夏朝的统治,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当夏朝在大旱与战乱中走向崩溃时,商国却在商汤、伊尹的治理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商汤不仅带领百姓成功应对旱灾,还抓住夏朝虚弱的时机,开始谋划剪除韦、顾、昆吾三个夏朝属国——这三个国家是夏朝的“东部屏障”,也是商汤灭夏的最大障碍。
商汤早在大旱初期,就意识到这是“考验民心,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他采纳伊尹的建议,推行了一系列抗旱救灾措施:
伊尹亲自带领百姓挖掘新井,疏通废弃的河道,同时下令“贵族与百姓同饮一池水,同食一锅饭”,禁止贵族浪费粮食。商汤以身作则,每天只吃两顿饭,穿着粗布衣服,与百姓一起参与抗旱。
商汤打开亳城的粮仓,按照“每户每日一升粟”的标准,向百姓发放粮食;同时,鼓励百姓种植耐旱的豆类作物,组织手工业者制作灌溉工具(如陶罐、木勺),帮助百姓灌溉农田。
对于从夏朝逃来的流民,商汤下令“分给土地,提供种子”,让他们在商国定居。这些流民感激商汤的仁德,纷纷表示“愿为商侯效死”,成为商国军队的重要兵源。
在商汤与伊尹的治理下,商国虽然也受大旱影响,但百姓生活相对稳定,人心凝聚。相比之下,夏朝的暴政与商国的仁政形成鲜明对比,越来越多的诸侯与百姓,开始向商国靠拢——这为商汤剪除韦、顾、昆吾三族,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韦国(位于今河南滑县一带)、顾国(位于今河南范县一带)、昆吾国(位于今河南濮阳一带),是夏朝在东部最忠实的三个属国,被夏桀称为“东部三翼”。这三个国家不仅实力强大,还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
韦国与顾位于商国西部,紧邻亳城,是商国西进伐夏的必经之路。两国国君是夏桀的亲信,长期监视商国的动向,一旦商国有军事行动,便会立即向夏桀汇报。
昆吾国是三族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精锐的战车部队与青铜冶炼基地,是夏朝的“兵工厂”,夏桀的许多武器装备,都由昆吾国提供。同时,昆吾国还控制着黄河中游的航运通道,能够快速向夏朝输送物资。
对于商汤而言,要灭夏,必须先剪除这三个“羽翼”——否则,一旦商国进攻夏朝,韦、顾、昆吾三国很可能从侧面夹击,切断商国的粮草运输线,导致灭夏计划失败。因此,商汤与伊尹、仲虺经过商议,制定了“先弱后强,逐一击破”的战略:先消灭实力较弱的韦国与顾国,再集中力量攻打昆吾国。
就在商汤准备出兵韦国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夏桀派使臣前往亳城,召商汤入朝。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