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之所以召商汤入朝,并非是“商议国事”,而是因为他通过韦、顾两国的汇报,得知商国在大旱中“民心稳固,势力扩张”,心生忌惮。他想通过“召见”的方式,将商汤软禁在夏都,阻止商国的进一步发展——这一举措,虽然暂时困住了商汤,却也成为商国凝聚反夏力量的“催化剂”。
面对夏桀的召见,商国大臣们纷纷劝阻:“夏桀残暴,此去必遭不测,主公不可前往!”伊尹也认为,夏桀很可能会对商汤不利,建议“以‘抗旱繁忙’为由,拒绝入朝”。
但商汤却摇了摇头,对大臣们说:“若我拒绝入朝,夏桀必以‘不敬天子’为由,联合韦、顾、昆吾三国进攻商国。如今商国虽稳,但尚未做好与夏朝决战的准备,若此时开战,必遭损失。我若前往夏都,一来可麻痹夏桀,让他误以为商国仍‘忠于夏朝’;二来可亲自观察夏朝的虚实,为后续灭夏做准备。”
随后,商汤只带了十名随从,身着普通礼服,前往夏都斟鄩。见到夏桀后,商汤表现得极为恭顺,主动向夏桀“请罪”,表示“商国近期扩张,是为了‘平定叛乱,为天子分忧’”,并献上商国特产的黑黍酒与丝绸。夏桀见商汤“态度恭顺”,心中的警惕稍减,但仍担心商汤“回去后作乱”,于是下令:“将商汤囚禁于夏台,待‘查明情况’后再做处置。”
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州一带)是夏朝的重要监狱,专门关押贵族与诸侯,四周高墙环绕,守卫森严。商汤被囚禁后,夏桀派人严密监视,禁止他与外界接触——夏桀天真地认为,只要困住商汤,商国就会“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夏桀囚禁商汤的消息传回商国后,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请求伊尹“出兵救主”。但伊尹却冷静地意识到,此时出兵“师出无名”,且商国军队尚未做好与夏朝决战的准备,若贸然进攻,很可能“救不出主公,反而断送商国”。因此,他与仲虺制定了“内外联动”的策略:
伊尹以“左相”的身份暂代商汤处理国政,向百姓宣布:“商侯入朝,是为了替百姓向天子请求赈灾,并非‘获罪’。”同时,继续推行仁政,安抚民心,确保商国稳定。仲虺则负责加强军队训练,加固亳城防御,防止韦、顾、昆吾三国趁机进攻。
伊尹秘密派遣使者前往与商国结盟的方国(如有莘氏、东夷部落),向他们揭露夏桀“囚禁商侯,不顾百姓死活”的暴政,呼吁诸侯联合起来,向夏桀施压,要求释放商汤。同时,伊尹还派人携带重金,前往韦、顾、昆吾三国,试图“离间”他们与夏桀的关系——虽然未能成功,但也让三国国君对夏桀的“决策”产生了疑虑。
伊尹通过商国在夏都的“卧底”(曾是夏朝官员,后投奔商国),向被囚禁的商汤传递消息,告知商国的情况与营救计划;同时,也从商汤那里获取夏朝的内部情报(如夏朝的粮食储备、军队部署)。商汤则在夏台暗中观察,发现夏朝的统治已“腐朽到极致”——守卫夏台的士兵,因饥饿而士气低落,甚至愿意接受商国使者的贿赂,传递消息。
在伊尹与诸侯的压力下,夏桀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坚持囚禁商汤,很可能引发诸侯叛乱;若释放商汤,又担心商国“卷土重来”。就在此时,伊尹抓住夏桀“贪财好色”的弱点,派人向夏桀献上“美女百人、青铜千斤”,同时让使者对夏桀说:“商侯对天子忠心耿耿,若天子释放商侯,商国愿每年向夏朝缴纳双倍贡品。”
夏桀见有利可图,又担心诸侯叛乱,最终决定释放商汤。商汤离开夏台时,夏桀假惺惺地对他说:“朕知你忠心,此前是‘误会’,你回去后,要好好辅佐夏朝。”商汤表面上“感激涕零”,心中却早已下定了灭夏的决心——在夏台的数月囚禁,让他亲眼目睹了夏朝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也更加坚定了“推翻暴政,建立新秩序”的信念。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