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上,姒皋将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他下令修缮西河周边的灌溉渠道,推广更高效的“垄作”耕作法,还组织士兵与百姓开垦黄河沿岸的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他减免了灾区三年的赋税,对丰收的农户给予奖励。同时,他支持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允许工匠自由经营,扩大集市规模,促进商品流通。这些措施实施后,夏朝的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
同时,他加强军事,稳固边疆。
针对商部落的威胁与诸侯的叛乱,姒皋大力整顿军队。他将分散在各地的士兵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铸造更多的青铜武器,配备给士兵,增强军队的装备水平。为了拉拢诸侯,他亲自前往忠诚于夏朝的方国(如豕韦、昆吾),与方国君主会盟,承诺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条件是他们出兵协助夏朝抵御商部落。
姒皋的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短短数年,夏朝的国势便有了明显提振: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储备充足,军队战斗力增强,部分原本背离的诸侯,也重新向夏朝缴纳贡赋。子主癸本想趁孔甲去世、夏朝动荡之机发动进攻,见姒皋治国有方、夏朝国势复兴,只好暂时放弃计划,继续等待时机。
然而,命运却给姒皋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帝皋十一年秋天,姒皋正在处理政务时,突然大口吐血,病倒在王座上。太医诊断后,认为他是长期操劳、积劳成疾,已无药可治。
数日后,姒皋在西河王宫病逝,享年五十二岁。他的儿子姒发继位,成为夏朝第十六任君主。
姒皋去世后,被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他在位十一年,虽未能彻底扭转夏朝的衰落命运,却以改革延缓了王朝崩塌的速度,为夏朝续存了最后的生机。《国语·周语下》中“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的预言,在他去世后,愈发清晰——从孔甲开始,历经姒皋、姒发,再到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夏朝恰好四世而亡。
孔甲与姒皋父子,是夏末历史的两个极端:孔甲以昏庸乱政加速王朝衰落,成为“夏衰之始”;姒皋以改革图存延缓崩塌,堪称“夏末砥柱”。他们的统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欢,更折射出早期王朝统治的核心矛盾——君主的品行与能力,直接决定着王朝的兴衰。
孔甲的悲剧,在于他从未理解“君主”二字的重量。他将王位视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沉溺于声色犬马与鬼神迷信,无视百姓疾苦与诸侯离心,最终亲手摧毁了夏朝的统治根基。“孔甲乱夏”的教训,也成为后世君主的警示——《左传》《国语》等典籍多次提及此事,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提醒君主需以民为本,不可荒淫无道。
姒皋的遗憾,则在于他生不逢时。他有治国之才,有改革之志,却接手了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孔甲三十一年的乱政,早已让夏朝元气大伤,诸侯离心、商部崛起的趋势,非一人之力可逆转。他的努力,虽让夏朝短暂复兴,却无法改变“四世而陨”的宿命。即便如此,他的隐忍、智慧与责任感,仍被后世铭记——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姒皋之治,虽无开疆拓土之功,却有守成续命之劳,堪称夏末贤君。”
从孔甲到姒皋,夏朝走完了由衰到危的关键一步。姒皋去世后,其子姒发在位时间短暂,未能再有作为;随后继位的夏桀,更是以残暴统治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最终,商部落首领商汤率领诸侯联军,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夏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商朝时期。
孔甲与姒皋的故事,也随着夏朝的灭亡,成为历史的尘埃。但他们留下的教训与启示,却跨越千年,至今仍有意义——一个王朝的兴衰,从不取决于天命,而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心怀百姓、是否励精图治。这,或许就是夏末这段悲情历史,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