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孔甲荒废朝政、夏朝日渐衰落之时,他的长子姒皋,却在默默积蓄力量,成为王朝暗中的“守护者”。
姒皋出生于帝扃十九年(公元前1730年),出生地为西河王宫——他的名字“皋”,取自夏朝圣贤姒皋陶(以德行与智慧闻名),祖父姒不降为他取名时,便寄望他能继承先祖的贤德,成为国家的栋梁。
姒皋的成长,始终伴随着父亲的昏庸。他自幼目睹孔甲沉溺声色、荒废朝政,心中虽有不满,却深知自己羽翼未丰,只能隐忍。
与父亲不同,姒皋从小就展现出对国事的关心——他经常借狩猎之名,离开王宫,深入民间,查看农田耕作情况,倾听百姓的疾苦。有一次,西河周边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姒皋得知后,悄悄打开自己的粮仓,救济灾民。此事被孔甲得知后,不仅没有表扬他,反而斥责他“擅自动用王室财物”,将他禁足王宫三个月。
尽管受到父亲的打压,姒皋仍未放弃。他利用禁足的时间,研读夏朝的典籍,学习《夏小正》历法与治国之术;解禁后,他又主动结交朝中的正直老臣,如大理彭伯的后代、司徒(负责民政)姒牟等,向他们请教政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帝廑二十年,姒廑去世,孔甲继位,姒皋被立为太子。此时的他,正值二十岁的青春年华,血气方刚,孔甲任命他为辅政大臣,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姒皋终于有了参与朝政的机会,他上任后,立即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减免灾区赋税、整顿吏治、加强军队训练。然而,这些建议都被孔甲驳回——孔甲认为,夏朝的问题在于“神灵不满”,而非政务不修,只要多举行祭祀,一切都会好转。
面对父亲的固执,姒皋并未放弃。他表面上顺从孔甲的意愿,陪同他参加祭祀仪式;暗地里,却利用辅政大臣的身份,悄悄推行自己的政策:他说服老臣们暗中保护清廉的地方官员,避免他们被宠臣陷害;他组织士兵开垦荒地,增加粮食储备;他还与周边仍忠于夏朝的诸侯保持联系,稳定边疆局势。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姒皋居储位三十一年,天下阴受其赐。”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姒皋的作用——在孔甲乱政的三十一年里,正是因为姒皋在暗中维持,夏朝才没有立刻崩溃,百姓才得以勉强维持生计,部分诸侯也没有彻底背离。他就像王朝的“隐形支柱”,以隐忍与智慧,为夏朝续存了一线生机。
孔甲三十一年,孔甲在一次祭祀后病逝于西河王宫。消息传来,朝堂内外既悲痛又期待——悲痛的是夏朝失去了君主,期待的是太子姒皋终于可以继位,扭转王朝的颓势。同年,姒皋在西河王宫举行登基仪式,改元“帝皋元年”(公元前1679年),成为夏朝第十五任君主。
此时的夏朝,早已不复往日的强盛:朝堂腐败未除,地方诸侯多有二心,民生凋敝,而最大的威胁,来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商部落的首领子主癸(商汤的父亲),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他在孔甲统治时期,就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北方,还将都城从河北殷邑迁回河南谷熟——谷熟地处中原腹地,靠近夏朝的核心统治区,子主癸此举,无疑是对夏朝的直接挑衅。他在谷熟积极扩军备战,囤积粮草,随时准备向夏朝发起进攻。
面对内忧外患,姒皋深知,唯有彻底改革,才能挽救夏朝。他登基后,立即推出一系列措施,开启了“图存之路”:
首先,他整顿朝政,澄清吏治。
姒皋首先拿腐败的宠臣开刀——他下令彻查孔甲时期的贪官污吏,将那些搜刮民财、结党营私的宠臣全部罢官,没收其财产,用于救济灾民;同时,他重新启用正直的老臣,提拔有才能的年轻官员,补充到朝堂各部门。为了防止官员腐败,他还设立“监御史”官职,负责监察地方与中央官员的政绩,定期向他汇报。
然后,他注重发展经济,安抚民生。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