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籍中,关于我的记载总有几分传奇色彩——《封禅书》里的“鼎湖乘龙”,将我塑造成羽化登仙的圣者;《大戴礼记》中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又为“黄帝三百年”的寿命留下了充满智慧的注解。这些传说并非凭空虚构,背后藏着人族对文明的敬畏、对长生的向往,更藏着我作为华夏始祖,一生为百姓奔波的初心。
首山的铜矿在阳光下泛着青幽的光泽,矿工们挥舞着石斧,将一块块铜矿石从山体中开凿出来,再用烈火将矿石熔炼成滚烫的铜水——这是我下令铸鼎的第三个年头。
为何要铸鼎?那时我已年迈,看着华夏联盟日益壮大,各部族从相互征战走向和睦共处,农耕、医药、文字、音乐都有了根基,心中却有一份牵挂:我去世后,如何让后人记住人族这一路的不易?如何让他们知道,我们曾靠自己的双手,从蛮荒走向文明?于是我决定,铸一口巨大的青铜鼎,将人族的功绩刻在鼎身之上——从阪泉之战平定战乱,到仓颉造字开启文治;从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到岐伯传下医药之术,每一件推动文明的事,都要被铜鼎永远铭记。
工匠们日夜劳作,将铜水倒入精心打造的陶范中。当第一缕晨光洒在荆山下时,青铜鼎终于铸成——鼎身高丈余,三足如虎爪般稳固,鼎身上刻满了古朴的纹路,每一道纹路都在讲述人族的故事。我走上前,轻轻抚摸鼎身,冰凉的铜器上仿佛还留着烈火的温度,那是文明的温度。
就在我触到鼎身的瞬间,天**然响起一声龙吟,震得山间的树叶簌簌落下。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朵金色的云彩从天边飘来,云彩之上,一条巨龙蜿蜒盘旋,龙鳞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的光芒。巨龙缓缓降下,长长的胡须(龙髯)垂到地面,如同柔软的丝绸,正好落在我面前。
“黄帝,你平定天下,教化万民,功绩已达天界,今日特来迎你归仙。”巨龙开口,声音如同惊雷般洪亮,却又带着温和的力量。
我看着眼前的巨龙,又回头望向身后的群臣与百姓——他们有的满脸敬畏,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伸手想要抓住我,却又不敢上前。跟随我多年的大臣风后上前一步,声音哽咽:“大王,您若归仙,天下百姓该怎么办?”
我拍了拍风后的肩膀,轻声道:“我虽归仙,但留下的文字、历法、医药、礼法,已足够支撑人族继续前行。你们只需守住初心,善待百姓,天下便不会乱。”说完,我踏上龙髯,缓缓向龙背爬去。
群臣与后宫中,有七十余人反应过来,纷纷抓住龙髯,想要随我一同归仙。巨龙轻轻摆动身体,想要带着我们升空,可龙髯虽坚韧,却经不起多人拉扯——只听“咔嚓”几声,龙髯被扯断,那些没抓住的小臣纷纷坠落地面。我的一张宝弓也从怀中滑落,掉在荆山下的湖边。
百姓们看着我随巨龙渐渐升空,越来越小,终于忍不住哭号起来。他们围在掉落的龙髯和宝弓旁,有的抱着龙髯,有的抚摸着宝弓,泪水滴落在湖水中,泛起一圈圈涟漪。
后来,人们便把荆山下的这片湖叫做“鼎湖”,把我掉落的宝弓叫做“乌号”——“乌”是因为弓身漆黑如乌木,“号”则是百姓为我哭号的纪念。《封禅书》将这段经历记载为“成仙”,可只有我知道,那不是“归仙”,而是人族对“永恒”的向往——他们希望那个带领他们走出蛮荒的人,永远不会消失,于是便将我的离去,化作了一段成仙的传说,让我的精神永远陪伴着华夏子孙。
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宰我对“黄帝三百年”的说法产生了怀疑。他找到孔子,恭敬地问道:“先生,我之前曾问过荣君,他说黄帝活了三百年。可黄帝是人啊,不是神,怎么可能活三百年呢?这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宰我的疑问,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人终有一死,即便是圣贤,寿命也不过百年左右,三百年的寿命,听起来更像是神话。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