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听了宰我的话,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缓缓说道:“宰我啊,你先别急着怀疑,我们先说说黄帝是谁。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名叫轩辕。他天生便有神灵之性,刚出生不久(弱冠之前)就能说话,比常人更聪慧;长大后,他率领着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部落,在阪泉之野与赤帝(炎帝)大战三场,最终平定了战乱,让各部族归于统一。”
说到这里,孔子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宰我,继续道:“黄帝在位时,穿着威严的礼服,礼服上绣着斧形的花纹(斧佛、斧裳),象征着他的权威;他虽被后人传说‘乘龙驾云’,但实际上,他一生都在为百姓操劳——他费尽心力,观察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让百姓知道何时耕种、何时收获;他节约水火资源,教导百姓合理利用自然,让粮食增产,百姓不再挨饿;他还命人记录下各种技艺,让文明得以传承。”
“那这和‘三百年’有什么关系呢?”宰我忍不住追问。
孔子笑了笑,解释道:“所谓‘黄帝三百年’,并非指他真的活了三百年,而是说他的影响延续了三百年。第一百年,他活着的时候,百姓直接从他的治理中受益——有饭吃、有衣穿、有秩序,不必再受战乱之苦;第二百年,他去世了,但百姓依然记得他的功绩,把他当作神灵一样敬仰,他的思想和礼法依然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第三百年,他的名字或许不再被所有人铭记,但他留下的文明成果——文字、历法、医药、农耕技术,依然在滋养着人族,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便是‘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神百年,亡而民得其教百年’,合起来,便是‘三百年’啊。”
宰我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向孔子行礼:“先生这番话,让我明白了‘三百年’不是寿命,而是黄帝对人族的贡献。原来,真正的‘长生’,不是肉体的永存,而是精神与文明的传承。”
孔子点了点头,感慨道:“是啊,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始祖,不是因为他活了多久,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神奇的能力,而是因为他用一生的努力,为华夏文明打下了根基。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时间,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今再看这些典籍中的记载,无论是《封禅书》的“乘龙成仙”,还是《大戴礼记》的“三百年之辩”,都不是在讲述一个“神”的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人”的伟大——一个带领人族走出蛮荒、走向文明的人,一个用自己的一生,为子孙后代留下无尽财富的人。而我,不过是恰好成为了这个“人”,恰好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