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夏联盟的秩序逐渐稳固,我(黄帝)深知,一个民族的长久传承,不仅需要安稳的生活,更需要精神与文化的根基。其中,“记忆”这回事,其实也不完全关乎个人的问题,还有公家的事儿。公家记不清楚了,那就有失公允。如何来记好事,甚至表达清楚大家的意思,这在当时还真的成了很有必要的需求。所以,我是希望这方面能够有个明确的记录的!
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文字”与“音乐”!
前者为文明立“记载之骨”,后者为人心铸“教化之魂”;而我自身,则始终行走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渴望以己之学,为华夏人民留下更深远的智慧。
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记录事件靠“结绳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若要记录复杂的部族盟约或农耕历法,绳结便会密密麻麻,不仅容易混淆,更无法传递精准的含义。我曾亲眼见过,一位老史官因记错绳结的含义,导致两部族的贡赋数量出现偏差,险些引发冲突。那时我便下定决心:必须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字,让文明得以清晰传承。
我遍寻联盟内外,终于找到了仓颉。他出身于史官世家,自幼便对“记录”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他会观察鸟兽在泥土上留下的足迹,分辨不同动物足迹的差异;他会描摹日月星辰的形状,思考如何用简单的符号表达天地万物。我找到他时,他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中画着什么,地上满是形似山川、河流、鸟兽的符号。
“仓颉,”我走到他身边,指着那些符号问道,“你画这些,是想找到记录事物的方法吗?”
仓颉起身行礼,眼中闪烁着光芒:“大王,结绳记事太过模糊,我想若能用符号模仿万物的形状,或许能让后人清晰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据说,神农食百草,为了记录下百草形状及其功用,也是靠画图像来实现的。”
我听后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可以简而像形地表达意思咯!你既有这方面的研究,你就办好这回事吧!”
我当即决定:任命仓颉为“太史令”,集中全部精力创造文字。
仓颉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他先是走遍华夏大地,观察各地的山川地貌、草木鸟兽、人物器物,将它们的形态一一记录下来。比如,他看到太阳是圆形的,便画了一个“○”,后来又在中间加了一点,变成了“日”;看到月亮有时是弯的,便画了一个“)”,后来逐渐演化成“月”;看到人直立行走的样子,便画了一个“人”的轮廓。
但创造文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创造的符号过于复杂,有的符号画了几十笔,不仅难写,还容易与其他符号混淆。有一次,他创造的“鹿”字,因为画了太多的鹿角,导致史官们记不住,甚至有人将“鹿”字与“麋”字弄混。仓颉为此十分苦恼,整日闭门不出,对着满桌的竹简发呆。
我得知后,亲自前往他的住处,对他说:“文字是给天下人用的,不是给少数智者看的。要让老人能记住,孩子能学会,这样才能真正流传下去。”
仓颉听后恍然大悟,开始简化符号。他将“鹿”字的鹿角简化为两笔,将“鱼”字的鱼尾简化为四点,让文字变得简洁易记。在这些基础上,他还根据事物的含义,创造了“会意字”——比如“休”字,是“人”靠在“木”旁,代表休息;“采”字,是“手”在“木”上,代表采摘。
经过数年的努力,仓颉终于创造出了上千个汉字。当他将这些汉字刻在竹简上,呈现在我和众臣面前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撼。那些简单的符号,不仅能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含义,还蕴含着天地万物的规律。
当仓颉将最后一个汉字刻在青铜鼎上,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时,谁也未曾想到,这一刻会引发天地间如此剧烈的回响。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