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赵茹揣着针线筐,按照约定去了王秀才家。
王秀才家在村东头,是座带院子的瓦房,比赵茹家的土坯房气派多了。开门的是王秀才的娘子,穿着一身半新的湖蓝色布裙,眉眼温和,不像村里其他妇人那样带着打量的刻薄。
“赵嫂子来了?快请进。”王娘子笑着侧身让她进屋。
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靠墙摆着一个书架,上面放着不少书,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王秀才正坐在书桌前看书,见她进来,放下书卷,客气地点了点头:“赵娘子。”
“王秀才,王娘子。”赵茹也客气地回礼。
王娘子把早就准备好的布料拿了出来,是一匹中等的棉布,月白色的,摸着还算厚实。“劳烦赵嫂子了,我家小子下月要去镇上书院念书,想做件体面些的长衫,不用太花哨,合身就好。”
“放心吧,我一定做好。”赵茹接过布料,又仔细询问了孩子的身高、肩宽,一一记在心里——她怕记不住,特意找了块炭笔,在随身带的糙纸背面画了个简单的尺寸图。
王秀才夫妇见她做事细致,心里也多了几分信任。王娘子又拿出二十文钱:“这是定金,等做好了再给剩下的三十文,你看行吗?”
做一件长衫工钱五十文,这在村里算是高的了。赵茹连忙道谢,接过定金收好。
离开王秀才家,赵茹没直接回家,而是绕到了镇上。她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针线和布料卖,也想了解一下镇上的行情——总不能一直只接村里的活计,要想多赚钱,还得往镇上走。
镇上比村里繁华多了,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布庄、粮铺、杂货铺,还有不少摆摊的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
赵茹先去了布庄,看了看里面的布料和针线。这里的针线比村里的精致,还有各种颜色的丝线,只是价格也贵了不少。她没舍得买,只在心里记下了价格和样式。
路过一个卖小吃的摊子时,闻到了葱油饼的香味,她停下脚步,看着金黄酥脆的葱油饼,又想起家里孩子眼巴巴的样子,咬了咬牙,买了两个,花了两文钱。
刚要走,就听到旁边有人吵架。
“你这绣的什么东西?歪歪扭扭的,还敢要五十文?最多给你二十文!”一个穿着绸缎衣裳的妇人,正拿着一方绣帕,对着一个卖绣品的姑娘厉声呵斥。
那姑娘看起来十八九岁,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脸涨得通红,急得快哭了:“夫人,这帕子我绣了三天,针脚都是对齐的,您不能这么压价啊!”
“我说是二十文就二十文,不卖拉倒!”妇人把绣帕往摊上一扔,转身就要走。
赵茹看了一眼那方绣帕,上面绣着一朵牡丹,针脚确实有些乱,配色也普通,但确实是花了功夫的。她心里一动,上前拦住了那妇人:“夫人且慢。”
妇人回头,上下打量着她,不耐烦地问:“你是谁?有什么事?”
“我也是做针线活的,”赵茹微微一笑,“看夫人像是真心喜欢这帕子,只是觉得绣工不太满意?不如这样,我帮这位姑娘改改,保证让您满意,价钱就按您说的二十文,如何?”
姑娘惊讶地看着她,如何也愣了一下,随即嗤笑一声:“你能改得比她好?我可告诉你,要是改不好,我一文钱都不给!”
“一言为定。”赵茹从针线筐里拿出自己的针线,又接过那方绣帕,就在摊子旁坐下,低头改了起来。
种田科举两不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