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虚与昆仑之丘的演变
关于这一点,“昆仑之虚”、“昆仑之丘”的提法其实已经作出了说明。
因为古文字中的“丘”、“虚”都是以“北”为偏旁的字。
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和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十二号墓出土的汉代木式,把二十八宿中的“虚”都写作“丘”,也说明这两个字是同义字。
根据“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的说法,我们知道北是墓葬之地,象征幽冥。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丘”字的形象是两土并立而中空,俨然是一个盆地状的墓墟。这实际上就是昆仑的原型。
这段话看了有点离谱的感觉,但是人家既然写出来了自然有他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对与不对咱不发表评论,毕竟谁也没有亲身见证过历史,
谁也没有穿梭时光的能力,“咻”一下穿过去,用录像录下来,“咻”一声又穿回来,把录像带回来。这咱也做不到,哈哈哈哈哈……所以只当参考就可以了!
那么,昆仑为什么在后来会变成一座高耸的山峰呢?
这一点也可以联系古代的墓葬制度来解释。
因为从殷商时代到周代,人们的埋葬习俗经历了一个从“墓”到“坟”的演变。
墓是盆地状的丘,不筑土冢;坟是土山状的丘,增加了“封”(筑土冢)和“树(植木以便于识别)的环节。
《礼记·檀弓上》说:
“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
说的就是殷礼墓而不坟,周礼封而坟之的变化。
通过“虚”和“墟”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虚”字原来指的是不坟土的凹形墓丘,所以在古代典籍中,“虚”字曾用来表示“空”、“无”、“孔窍”、“旧居之处”、“北陆”等意思;
当人们采用新的墓葬方式以后,原来表示墓丘的“虚”字就被“墟”字代替了,而专指凸形的坟墓。
与此相同,“丘”字的字义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指凹形之墓,后来指凸形的土堆。
根据“虚”、“丘”二字字义的演变过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昆仑作为墓葬和冥世的性格,而且可以分辨出原始昆仑(凹形墓丘)和新昆仑(高山)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区别的本质是功能的差异:
原始昆仑只是单纯的埋葬之所,而新昆仑则兼具祭台的属性。哎呀,这段资料写着写着就把昆仑写成了乱葬岗,让我想起了魏婴,哈哈哈哈哈,不好意思,串台了!
对于四神形成的问题来说,辨明新旧昆仑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商周之间神灵观念的一个转变,即从强调神灵的厉神性格到强调神灵的吉神性格的转变。
例如:
东方民族的凤凰原是一种鸷鸟,到殷末以后变成了祥瑞之鸟,成为仪制的化身;早期的西方之神是刑杀之神,到殷末以后也加入了瑞兽崇拜因素,白虎于是一度被麒麟所代替。
这说明在殷代到周代之间,造神运动有一种同礼仪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蓬莱与昆仑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此了解蓬莱这座东方神山的来历。
蓬莱同昆仑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
它被描写为太阳晨出前的居住地(与昆仑相对),古人认为它可以“流于西极”(又与昆仑相应);它由“巨灵之鳌”背负(保留了冥神龟的痕迹),周围环有黑色的冥海,山上则有金玉台和不死树(模仿昆仑平圃)。
可见它被设想为同昆仑相对应的一座神山:
昆仑处于大地西北,作为日落之山,代表黑夜和死亡;蓬莱处于大地东端,作为日出之山,代表白昼和新生。
黑水(不死之水)则被看作联系昆仑、蓬莱的通道。
有了这一通道,黑夜的太阳就可以在龟的护送下,傍晚从昆仑出发而在早晨抵达蓬莱。所以在蓬莱神话中有“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的细节。
小小预言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