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揭示了儿童形成心理特征和道德品质,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智力和体力的心理过程。这为我国儿童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的特点。关于办好幼稚园,陈鹤琴提出15条主张:
①幼稚园要适应国情
②儿童教育是幼稚园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③凡是儿童能够学的都要教给他
④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社会为中心
⑤幼稚园的课程要预先拟定,但可以临时变更
⑥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
⑦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⑧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
⑨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
⑩幼稚园要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
5.陈鹤琴课程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②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③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④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的教学办法,
⑤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6.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确定为五指活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
(四)张宗麟
1.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他根据多方面的分析对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幼稚园各种活动都应当是倾向于社会性的。他认为社会化的课程有两个根据——儿童社会和成人社会。他提出幼稚教育要注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培养。
四、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儿童观
1.古埃及的学前教育体现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且古埃及的学前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没有严格的临界限,混为一体,其教育形式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的特点是实践性和职业性,基本的教育方法是体罚。
2.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以会堂教育为主。培养民族的宗教传统和民族信念。明确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总之,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教育方法严格。儿童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受到较多的重视。
3.古印度的学前教育。完全是为了培养宗教意识而展开的。分为婆罗门教和佛教下的学前教育。同时古印度盛行家长制。父亲不仅掌握子女生死大权,也有教诲、培养儿童的义务。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的儿童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总之,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是为了维系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为核心任务的,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五、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1.古希腊的学前教育包括斯巴达和雅典。
①斯巴达的学前教育具有重视军事体育的特点。斯巴达人采用严酷的手段塑造儿童的性格。认为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在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把全体后代培养成身体健壮,性格坚强,仇恨奴隶,顺从长老的勇士。在其教育中智育的成分很少。教育属于典型的外铄论及国家本位论思想。
②雅典的学前教育是为民主政体和社会需要服务的。其教育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人的教育思想,雅典教育强调对青年一代实施体育道德教育,智育和美育,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同时认为家庭承担教养责任,儿童不分男女,享受同样的教育。
方便复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