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都市生活在当代文学中的凸现,自然与都市生活的社会影响力的加大有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城市生活没有自己的地位。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城市像某种寄生物,是依靠农村农民的劳动被奉养着的。寄生在城市中的人们,有着某种社会政治的特权,他们天生有着一种优越感,而广大的农村则是社会政治权力的最低处。——杨扬[146字]
73、诚然,今天的农村“缺乏”新文学,农民“拒绝”新文学,其原因是复杂的,责任也不全在文学和作家方面。农民的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他们需要农业科技、医疗知识,需要民间文艺,文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便是读文学,他们当然喜欢与自己密切相连的乡村文学,但也会读历史小说、城市小说等等。那种把文学普及到农民中去的想法,只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段崇轩[149字]
74、农民的目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凝固的目光,一类是游移不定的目光。凝固的目光发生在他们熟悉的乡村环境里,人心也罢、环境也罢,一切都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安静的目光,它具有中性特征,既没有攻击信息,也没有亲近信息,生命活跃的内容被封存起来。因为作为宗族共同体的成员,目光的亲近、攻击、侵犯功能,完全可以被身体的其他部分(特别是四肢)取代。——张柠[150字]
75、我们的文学、特别是乡村文学,要真正表现农村和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构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成为广大农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文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方面入手,形成多方合力,进行艰苦探索,“坚冰”的打破才有可能。从文学本身和作家主体来说,则要着力解决整合文学传统、转换作家立场和创新民族风格的一系列难题。——段崇轩[151字]
76、所谓的“现代性”问题,也同样与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一直简单地认为,都市化过程中首先获利的是农民。因为都市化的前提就是将农业资源(土地、农副产品)变成货币资本。实际上不是这样。真正获利的,除了一部分能控制资源的权贵之外,主要是一批从事农业资源批发的中介人。他们的职能,就是将农业文明的资源,转换成现代都市商品市场的交换品。——张柠[153字]
77、八十年代的乡村小说,在地域色彩方面有着崭新而深入的拓展。中国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使古老、平静的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数中国农民的命运,也一时间变得丰富多彩、变化莫测起来。着一切促动着生活在底层的乡村小说作家,去研究那块土地上的社会变迁,去体验那里农民们的命运和心理历程,去反思那块厚土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姿态纷呈的地域小说。——段崇轩[154字]
78、关于整合文学传统。今天我们应该理智地认识到,“五四”文学传统和“大众化文学”传统,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各有自己的“盲点”。前者注重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把“启蒙”民众当作创作宗旨,但它的着眼点在作家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广大农民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后者强调题材的现实和写法的“大众化”,其实是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的“纠偏”与扩展,然而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较为粗放。——段崇轩[158字]
79、谁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谁是中国改革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或者说“主体”?在当下的文学中,这一基本的、重要的文学命题,竟变得模糊、暧昧起来。在层出不穷的长篇小说中,抢眼的人物形象是谁呢?是都市青年、官场官员,是商贾业主、金领白领……自然也有写工人、市民、农民、农民工的,但他们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是作家去同情、怜悯、启蒙的人物。——段崇轩[158字]
兴明传之路很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