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后世影响 《太平经》是中国第一部道教经典,东汉时地位崇高,是汉末太平道信奉的经书,官府起初批评《太平经》“妖妄不经”,后来汉灵帝却赞同此经。在六朝和唐代,《太平经》成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南朝道士编集道书,以《太平经》构成道经七部“三洞四辅”中的太平部,以后历代道藏都收录此经。《太平经》一度被视作谶书,太平道用以发动革命推翻王朝,陈宣帝则奉为圣书,藉以拥护王朝;一般士大夫则不太重视此书,范晔指《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太平经》思想其实并无新意,无创新之处,都是固有观念,却能整合各种道教思想与神仙方术,开创一套更有系统的神仙理论,为太平道奉为主要典籍,太平道治病,教人跪拜认罪“首过”,以符水和咒语治病,都本于《太平经》。经中许多观念,包括上章、首过、身神、承负等,亦为后世道教所承继;经文发展了“存思”与“守一”的冥想法,使道教的冥想法更有系统;经中指出犯错神仙会被贬下凡,则成为后世谪仙传说的源头。[8][9]
无题:版本信息 卷数 《太平经》的卷数,传说不一。此书最早见于著录,是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所载道教书目,其中有《太平经》50卷,又有《甲乙经》170卷。《太平经》是其本名,《甲乙经》则因此书分为甲乙丙丁等10部而得名。至于50卷和170卷的卷数所以不同,料想当时就有两种传本。现在《道藏》中的残本《太平经》共为67卷宗,其中还包括《太平经钞》10卷。《太平经》的实际卷数,较多的说法为170卷。近人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编为《太平经合校》,基本上恢复了170卷的轮廓。此书于1960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成为通行本。 流传 《太平经》的流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在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兴起之前,这部书一向秘密流传。在历史上可考的传经人有甘忠可、夏贺良、帛和、于吉、宫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于吉,他是受经和演经的重要人物。自从黄巾起义失败之后,此书应当在民间还有流传,因为《抱朴子·览篇》中曾有著录,后一阶段,即《太平经》的再度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道学传达室》郑十五说:梁初,昆仑山渚平沙中有三士漆笥,内有黄素写干君(即于吉)所出《太平经》三部。……(桓)因就村人求分一部,还都供养先呈陶(弘景)君。陶君云:“此真于君古本。”又《太平经复文序》中也说:“南朝丧乱,《太平》不复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 ……于溪谷间得《太平》本文。”从此《太平经》再传于世,而且在道教中保存下来。 此后道士还在讲习此书,比如南北朝陈宣帝时的名道周智响。《太平经复文序》中说:“周智响善于《太平经》义,常自讲习,时号太平法师。” 这部书一直流传到宋元时代,还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艺文志》和元马端临《文南通考》中都曾有著录,而且还都是完整的170卷。《太平经》开始残缺,大概是在“至元毁藏之后,明代已然不全,虽然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著录仍为170卷,但是《正1到第10卷已非太平经》原文,而为《太平经钞》。清代贺龙骧刊印《钦定道藏全书总目》时,《太平经》仍存119卷宗,他在《国朝坊道书目录》之中还著录了《道藏》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经》百余卷宗,可异今已不见。[2]
无题:作者简介 于吉(?-公元200年,有的史书作“干吉”),东汉道士,琅琊(今山东临沂[11])人,传说是道教典籍《太平清领书》的作者。相传曾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衍成一百七十卷,名《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又传曾往来江东吴(今江苏吴县)、会(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符水为人治病,当地人多信而事之,为孙策所忌杀。[10]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