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医疗观 医世的对象是整个天下,不能随随便便地治标,医治天下需要治本,治本就在于要合天心、理和气、安民意。若要做到不失天心,就要做到对天地日月天下苍生事事洞察、处处随顺。人法天象地,遵循道德仁义而行事,天下就会太平;反之,就会承负灾祸,远离安泰。天下失治的责任,不可归咎为一人,甚至先人的善恶之行对后世之人都有影响;同样,天下得治的功劳也不是君王一人的,而是人人有责。 天下人的心意,也是医世的根本。《太平经》中非常重视“民”之意。“帝王所以能安天下者,各因天下之心而安之,故得天下之心矣。民是天下的根本,是社会政治的根本。治国之道,要以民为本,民是国家之大急,君、臣、民的关系也是要“三合相通”的,好比天地阴阳交感之和气,君象天,象父;臣象地,象母;民象子,象和,三者“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缺一不可。 《太平经》医世的医疗路径从根本上说是以身为本,通过理身而达到治世的目的。得天心安民意,就要求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各安其分,各司其职,正心诚意。如果君、臣、民、父、子、弟子,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扮好自己的角色,能够治身调心,以身为本,以内正外,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焕然一新,善气愈发浓厚,恶气自然消除,天下之气得以调治,太平盛世自然会实现。忽视了吾身的修养,就等于放弃了天下的治理。[4]
无题:治身治国 治身之道,根据修练者的资质和禀赋,可以发挥治病、长寿及成仙三个不层次的功效。治身为治国之本,精研治身之道,能除尽天地万物的灾厄,其次再修治国之道,除去灾祸而致太平。这种“身国并治”的观念,符合汉代的典型思维。治国之道,《太平经》强调了帝王的主体作用。经中指出, 帝王当行道德, 弃刑祸, 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 而不可失道而失天心。但仅仅只对帝王要求是远不够的, 它还提出要有“贤臣” 的辅助。在有了明君和贤臣之后, 还应以民为本。要想国家得到良好的治理, 君、臣、民三者都必须做好自身分内之事, 亦即君要行道, 成为明君;臣要贤良, 成为贤臣;而民则要视天下为己任, 服从治理, 对君臣和国家负责。当这三者达成和谐一致时, 则国家昌明、社会稳定、天下太平。[5] 仙鬼之说 《太平经》构想的天界,其实是当时汉朝政府的翻版,仙界有官府组织,神仙之间有品级之分,臣属于天君,按天君旨意行事,各司其职,有考课制度,犯错要受处分,凡人升仙前,要受“保人”仙人的教导,升仙后若犯错,或无才无德,保人也会连带受罚。这种保人制度,相当于汉代政制中察举制度。《太平经》认为人的终极目标应是追求成仙,但又有精英主义色彩,指出只有极少数有“天命”的才能成仙。《太平经》亦有命定论色彩,能否成为神仙,主要视乎天命以及个人资质,有天命又有资质的才可以成仙;人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命的,只有努力学道和行善,这种观念与基督新教喀尔文派的上帝预选说相似。有天命的人,未出生前姓名就已着录于仙府的“录籍”中;升天时日来临时,会有天神和一位“保人”下降,教导他变形法术,授与仙药,传授天界的知识与戒条,年月已满后才带往天上。没有天命的人,如果行善积德,也有一丝机会成为神仙,得到上天的同情和恩赐;他可以先成为长寿之人,名字从“死籍”转移到“寿曹”,天界仙府中若有官职空缺,就能“补缺”成仙,因此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抉择也是重要的。[6]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