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成书过程 《太平经》面世的背景,与东汉时期道教发展有关。因有疫病流行,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符作造书”、“符水咒说以疗病”、“教病人叩头思过”等方法感召民众的巫觋方士,他们组成教团,并开始制定经典文献,以作为信仰者的规矩。这类经典文献包括《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千二百官仪》及《太平经》等。《太平经》撰于2世纪前期,相传神人帛和传授经书二卷给北海人于吉,于吉扩写成《太平经》,共170卷。但据内容看,《太平经》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书中“真人”和“天师”互相问答,汇集《太平经》的人,应是真人或其传人,把天师所授的道书连同问答记录编集成书。白话文有《太平经全译》《太平经注译》。[1][3]
无题:作品思想 医世思想 病症观 《太平经》一书以“太平”为题,追求天、地、人的时空动态和谐之美,具体言之就是“太平之气”。在医学的思维方式之下,《太平经》将天下不得太平之气的状态称之为“病”,这种天地人之“病”又具体表现人之病与天地之病两种,如人的脏腑受损、精神不调、言行失当、病虫害、风不调、雨不顺等。依“医世”思想病理观来看,天地病与人病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病。 天下的人生病,其症候表现为:“疾病连年,不离枕席,医所不愈,结气不解。计念之,日夜羸劣,饭食复少,不能消尽谷,五藏不安,脾为不磨。是正在不全之部短气,饭食不下。家室视之,名为难活。” 不守道德、违背忠孝仁义也会病:“得善应善,善自相称举,得恶应恶,恶自相从。皆有根本,上下周遍。”天下无病的状态就是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万物、人民都能够“各居其所”、交互而不互扰。在《太平经》中把这种天下能够安平无病、阴阳相得、天地人和谐交互的中和“无病”的状态称为“天地中和之心”“天心地意”“天地意”“天地人和悦”。
无题:病理观 探究人为何会生病,根本原因仍在于精神外散不能内守,导致阴阳失调,缺失中和。人病和天地病均是天地之气的不调所致,人的病气会影响天地,天地不调和的病气也会影响人;人病得治则天地病就会得治,天地无病则人亦不会生病。 《太平经》中认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天地人是同根而一气贯通的。在一气贯通的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和而成中和之气,乃生人,人为万物之长,最为贵。“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人受天地正气而生,身体居天地之间顺应四时五行。人是天地之子,是万物之长。如果人能够处天地间而自正,天下万物都能够随之而正;人如果失职,不光自己被伤且不能长寿,万物乃至天地也会随着人的不正而遭殃,“邪气大作”。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