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让徐疏把那些破败的,难搞的寺院登记在一本册子上,香火旺,产业多的寺院登记在另一本册子上。所以每个州的寺院都有上下两册。
徐疏让两人抓阄划分名册,可无论永宁伯抓到的是上册还是下册,得到的都只能是那些荒村野庙和难啃的骨头。因为那些上册和下册里面的内容是一样一样的呀!
永宁伯分到这些寺院,非但得不到好处,没准儿还得摊上麻烦。原秦国四个州有近万座寺庙,六十多万僧众。处理这么庞大繁杂的事物,可不是只抄没产业,拆了庙,赶走和尚这么简单粗暴,还有大量的善后工作。也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是有章程可循的。
关于整肃佛寺,徐疏给皇帝拟了一道章程。大秦境内现有的寺庙,每个县城保留一座,州城保留三座,其余的寺院都改为善堂和义仓,寺院名下的田产划归当地的官田。全境的僧尼不满五十的一律还俗,就地入籍发放土地耕种,与平民一样服役纳税。五十岁以上的或送入寺院清修,或安排在善堂义仓做工。
修建善堂和安置僧众,朝廷是不拨银子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用从寺院里抄检的财物。普通的寺庙改成善堂或义仓用不了多少银子,可若是荒村野庙那可就要花不少钱了,再摊上那种庙小和尚多的,安置这些和尚也需要不少钱。
永宁伯分到的寺庙大多都是这一类,就算有几个能抄到些银子,也不够贴补的。要想把差事办下来,他要么跟皇帝诉苦要银子,遭皇帝厌弃;要么跟地方官打擂台要银子,遭同僚憎恨;要么就自己掏腰包。
谢涛想想这些心里就痛快,比打永宁伯一顿都痛快!
永宁伯可不知道其中的关窍,离开户部衙门便回府欢欢喜喜地收拾行装出发办差去了。谢涛也回府辞别了妻儿,离开秦都去办差了。好在手下的人多,只要一声令下倒也不用他事事亲力亲为。
薛兰欣知道永宁伯和谢涛各管一半,对这个结果很意外,也很高兴。既然如此,她也就不急着把谢涛调开了。
我的亲亲压寨相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