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徒时代及初期教会多在信友家中举行感恩祭,圣堂是“家庭教堂”的型态。用以举行圣祭的祭桌并不固定,视信友聚会团体大小而安放。直到以后罗马皇帝领洗信教,才开始建筑固定的敬天行礼的场所-圣堂。此圣堂的建筑采取当时罗马大殿(Basilica)的结构形式。祭台通常设置于大厅一端,祭台后面顶端为主礼主教座位。如此,祭台位于会众与主礼及神职之间。此后,各地圣堂的建筑,多少都受到此Basilica式圣堂的影响,祭台设置在圣堂的顶端(后殿)。后来有十字架型的圣堂,祭台被设置在十字交叉处;也有圆形圣堂(尤其东方教会圣堂),祭台就设置于拱形圆顶下面。此时期,主礼仍然可面向信友举行圣祭。
2. 中世纪后祭台的位置
第十世纪时引进了祭台屏风,第十六世纪又开始另一习惯-将圣体柜供奉在祭台上,因而举行弥撒的方式必然转为背向信友。而且祭台越来越靠近墙壁,祭台后面的屏风和圣体柜在许多圣堂也发展成一种大于祭台的建筑物,其中更有一些被公认为艺术珍品。加上祭台上摆置六支高大的蜡烛台,大庆节时更摆设许多鲜花(或假花!),祭台反而成了这些“附属物”的支架,失去其应有的“尊严”。礼仪革新前,大多数圣堂的祭台位置是靠近墙壁,并有或大或小的“附属建筑物”竖立在其后。信友参与弥撒时,所注意的除主礼者的背部外,就是祭台上的附属品了。因此,祭台成为几十年前礼仪运动革新的对象。
3. 梵二礼仪革新后的祭台
梵二大公会议召开之前,礼仪运动已逐渐展开,有些圣堂的祭台率先改变面貌,除去屏风之类的附属品,以便面向信友举行神圣礼仪。梵二《礼仪宪章》及《弥撒经书总论》颁布后,新建圣堂的祭台不再有屏风之类的附加品出现,而一些旧有圣堂的祭台,在可能范围内予以改建;或为了其艺术价值予以保留,而另建新祭台,以符合新礼仪的要求。
首先,教会规定,在一座新建的圣堂中:
(1) 只宜有一个祭台:改正以前圣堂内有一个主(大)祭台及几个小祭台的习惯。祭台象征基督,在天主子民的一个聚会中表示出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唯一的感恩祭筵。但为保存圣体可在一小圣堂中另建一祭台。此小圣堂最好与大堂隔离,平日信友不多时,也可在此举行圣祭(参《圣堂奉献礼典》第四章7)。
……………………………………………………………………
(2) 祭台应远离墙壁:为方便司祭在祭台周围绕行,并能面对信友举行圣祭,其位置应是整个参礼团体视线的集中点(参同上8,《弥撒总论》262)。即应使会众都能听到、看到礼仪庆典的进行。因此,以往“长桶”形的圣堂、把祭台设置在顶端的模式不符合近代礼仪的需要。
欲望之都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