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凸显祭台的重要性,有的便在祭台周围竖起一个祭台亭(ciborium),如罗马圣伯铎及其它大殿的主祭台(见图一);也有在祭台前面悬挂一种布质、刺绣的帘子或以其它质料雕刻的板子的。祭台上最使人注意的是第十一世纪时引进的“祭台屏风”(retro-tabula retable reredos),屏风上画有圣像(见图二),竖立于祭台后面,甚至在祭台上。尽管屏风的绘画是艺术精品,都容易让人忽略祭台的中心地位,所以仍不适合安置。十六世纪左右,圣体柜、蜡烛台和花瓶等物品也都开始被放在祭台上,使得祭台的真正面貌消失。
3. 现代化的祭台
近代礼仪革新使祭台恢复其原始面貌,并强化其象征意义,也使信友了解其重要性与高贵性,而予以适当的尊敬。所谓现代化,是指:
(1) 符合梵二《礼仪宪章》和《弥撒经书总论》的指示,其重点有三:
A“使有关敬礼天主的事务(包括祭台)真正表现高雅、和谐、美观,成为天上事物的记号与象征”(《礼仪》122)。这是关于艺术方面的指示,祭台也应该是件艺术作品。欧洲许多圣堂的旧式祭台是艺术珍品,故整修圣堂时仍允许继续保留,但不再用于举行礼仪;且应另建新祭台(《总论》修订版303)。
B 适于革新礼仪的举行:祭台应与墙壁隔离,为使司铎能面向信友举行圣祭,并易于环绕行走(《总论》262,修订版299)。基于此项规定,祭台上不应再出现如屏风(reredos)之类的“建筑物”。
C 祭台应尽可能采用石质桌面,最好是天然石的。这是为凸显耶稣是角石,祭台就是基督的象征这意义。为此,应绝对避免使用“假石”。但今天许多圣堂内仍有“假的大理石”祭台。除石头外,主教团可决定采用其它高贵的、相称的木材或建筑材料。
(2) 祭台的造型和装饰具有现代艺术文化特色:
教会文件对祭台的式样并无具体规定,但大多数新建祭台多采取传统长方形,较少圆形的,且均属于“祭桌”的样式。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圣堂之祭台则具有庙宇中或家庭中“供桌”的样式(见图三)。少数原住民的圣堂则取用整块石头作祭台。这些都是祭台本地化的尝试。[2]
……………………………………………………………………
祭台的位置
教会只指出一个基本原则:“其位置应是真正的中心,使整个团体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于此”(《总论》262,修订版299)。实际上,须看圣堂内部整个空间结构、大小而定。主要在使所有信友能易于参礼:看到、听到,有必要行动时,不受阻碍。
1.初期教会到中世纪圣堂的祭台位置
欲望之都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