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在特征方面是目的性的,至少在基本经验的情况下是如此”,这种假设与认为“感觉疼痛或有一个红色的视觉感觉状态是由种群进化(phylogenetically)固定的”的这种可能的观点是自然协和的(Dretske 1995)。然而,它在上述沼泽人案件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根据物种的分支概念,沼泽人不是人类。事实上,由于没有任何进化史,它根本不属于任何物种。他的内心状态没有目的论的作用。大自然没有设计它们来做任何事情。所以,如果现象特征是某种特定的目的表征的内容,就像一些表征主义者认为的那样,那么沼泽人没有经验,也没有感受质。这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是很难相信的。
关于颠倒地球问题,还有其他可供选择的答复(见Lycan 1996, Tye 2000)。这些问题包括,要么否认在转向颠倒地球的过程中,感受质确实保持不变,要么争辩说,可以对感官内容进行非目的论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感受质保持不变。
如上所述,感受质是经验内在的、非表征的属性这一观点之基础的第二个支柱是共同类型假设。那些接受这一假设的哲学家认为该假设(在知觉意义上)对幻觉和真实的知觉有时对他们的主体来说完全一样这一事实提供了最简单、最好的解释。当然,无疑幻觉和知觉之间看起来相同这一事实并不就意味着幻觉和知觉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尽管如此,对于那些拒绝这一假设的人(见第9节)来说,提供一个更好的解释是一个挑战。
感受质的关系理论
感受质的关系理论通常从朴素实在论论题开始:在正常情况下,感知者直接觉知到他们周围的对象和他们拥有的各种属性。然后的假设是,由于感知者也直接觉知到他们的经验体验起来如何,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经验的现象特征是根据相关对象及其属性,以及其被观察的视角(viewpoint)来理解的。更准确地说,现象特征是由感知者看到的对象,和它们的的一些属性以及它们相对于观看者的排列方式构成的。(Campbell 2002)
在晚期著述中,坎贝尔(2009)认为视觉者的‘立场’(standpoint)也需要被考虑到现象的特征中。一个感知者所占的立场不仅仅包含了感知者以自我为中心的框架。它包括用来感知的感觉模态(modality),感知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与被感知对象的距离,感知者相对于被感知对象的方向,以及经验的时间动态。对于坎贝尔来说,对一个对象的意识,是一个感知者,一个对象和一个立场之间的三元关系。在这个提议中,对于现象特征要被确切地等同于其中的什么,我们还不清楚。
比尔布鲁尔(2011)同意坎贝尔,也认为一个第三关系项(relatum)是朴素的实在论者在对知觉经验的解释中需要的,第三关系项包括经验的感觉模态,观点的时空视角,和知觉的其他相关环境,但他没有具体说明环境到底是什么。威廉菲斯(William Fish 2009)也采取类似立场,认为第三个元素应该包括感知者的视觉系统的特性(idiosyncrasies)以及关于感知者的注意力事实,因为两个普通的观察者从同一位置观看同一对象可能还是有不同特征的视觉经验,这取决于(例如)他们的视力如何和他们如何分配注意力。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