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强调的是,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对“实体”的精确定义。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理解这个词(或概念),此人可能会说休谟否认存在任何实体,或者他认为仅有的实体(或任何我们所能感知的实体)是印象和观念。不过,似乎大多数愿意使用“实体”一词的哲学家,都会否认以下这些(如果其实存)中的任何一类是实体:
共相和其他抽象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因柏拉图假定第一实体是先于殊相的共相而批评之。)
事件、过程或变化。(不过有些形而上学家认为实体/事件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
质料,如肉、铁或黄油。(这对初学形而上学的学生而言有点容易误解,因为“实体”一词在哲学外的含义通常是“质料”。亚里士多德因“自然哲学家们”认为第一实体可以是水、空气、火或物质质料而批评之。)
存在的本质,共相的问题,以及实体的本质,几乎所有使用过这个词的人都认为是属于“形而上学”的主题。我们现在转向只属于后中世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诸主题。
03
形而上学诸问题:“新”形而上学
The Problems of Metaphysics: the "New" Metaphysics
3.1 模态
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在真命题内有个重要的区别:那些本可能是假的命题和那些不可能为假的命题(那些必定为真者)之间的区别。例如,比较命题“巴黎是法国首都”和命题“每个大于1的数与其双倍数之间都有一个质数”。二者都为真,但是前者可能为假,后者不可能为假。类似的,在假命题的类别中,也可区分出两种:可能为真的命题,与不可能为真的命题(必然为假的命题)。
一些中世纪哲学家假定,真命题有“必然真”与“或然真”两种类型。这一事实(以及关于假命题的相应事实)表明,一个命题可以为真(或假)有两种“模式”:或然性模式和必然性模式。“模态”这一术语由此出现。当今哲学家保留了中世纪的术语“模态”,但现在它仅仅意味着“关于可能性与必然性”。形而上学家们所关心的模态,可分为两个阵营:从物模态和从言模态。
从言模态是诸命题的模态(‘dictum’是指命题,或与命题足够接近的)。如果模态与从言模态同广延,模态这一主题与其说属于形而上学,不如说属于逻辑学,至少是一个可以辩护的立场。(事实上,对模态逻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前分析篇》。)
但许多哲学家们还认为也有第二种模态,从物模态——事物的模态。(当然,这包括实体的模态,和也许在其他本体论范畴中事物的模态。)从物模态的地位不可否认是一个形而上学主题。我们把它归属于“新”形而上学,原因在于,尽管人们可以对不变事物——比如上帝或者共相——来提模态问题,在这一领域已经做的很大一部分探究工作涉及变化事物的模态特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