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17世纪,就什么是‘形而上学’的主题,以上三条中的任意一条,都可被视为有说服力的陈述。但之后,相当突然地,许多会被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学者归类至物理的主题和问题(例如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或意志自由,或跨时间的人格同一性),开始被归入形而上学。几乎可以这么说,在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开始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一个哲学问题的杂货仓,容纳着那些不能被归入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或其他哲学分支的哲学问题。(大约就在那时,“本体论”一词被发明出来,作为一门研究存在本身的科学的名称。而“形而上学”一词已不再担此职位。)后莱布尼茨学派的学院唯理论者们意识到,形而上学一词的使用,已变得比从前更具包容性。目前这一词更包容了,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试图用如下方法来论证其合理性: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存在,存在既可以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也可以从其所涉及的特定范畴下的对象来考察。他区分了“一般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即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与各种分支的“特定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各种特定对象的存在,如灵魂和物质躯体。(不过他并未将第一因归于一般形而上学。对第一因的研究属于自然神学,这一特定的形而上学分支。)这一做法是否仅仅是个语言花招,值得思索。举例而言,理性心理学(专门研究灵魂的形而上学分支)的从业者,在什么意义上从事于对于存在的研究呢?灵魂有着与其他对象不同类别的存在吗?如此,在研究灵魂时,人不仅会了解到灵魂的本性(即它的属性:理性,非物质性,不朽性,其影响身体的能力或无能力...),还要了解灵魂的“存在模式”,并从此学得关于存在的什么吗?当然,并非全部或大多数的理性心理学家,以此身份说出的话,都有助于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形而上学”一词更广泛的运用,也许是因为“物理学”一词成为了一种新的量化科学——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物理学——的名称。如此,物理学一词对于关于变化事物的传统哲学问题(以及一些新发现的关于变化事物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无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就此词当前的用法(以及过去三四百年的用法)而言,将形而上学的主题界定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题,则不合时宜。这种界定站不住脚,还因为有改变范式的形而上学家否认第一因的存在——目前这种否认无疑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论题,还有学者坚持一切都会变化(比如赫拉克利特以及许多后来的唯物论和唯名论的哲学家),还有学者否认有一类不会改变的特殊事物(比如巴门尼德和芝诺)。若试图将形而上学描述为一个领域时,最佳出发点是考察传统上赋予它的种种主题。
02
形而上学诸问题:“旧”形而上学
The Problems of Metaphysics: the "Old" Metaphysics
2.1 存在本身,第一因,不变事物
如果形而上学现在探究的问题范围,比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更广,那些原初的问题仍然属于它的主题。例如,在形而上学的任何定义中,“存在本身”(以及“实存本身”,如果“实存existence”跟“存在Being”不同的话),都是属于它的研究问题之一。以下这些都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论题:
“存在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巴门尼德Parmenides]
“本质先于实存”[Avicenna.转述]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