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胡克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恰当的道德理论“会为道德规则的评价提出一个不偏不倚的根本原则,而这一根本的不偏不倚原则挑选的规则,则容许相当程度的偏倚性,并且,他把契约论和规则后果主义都看作这样一类的理论。(其具体规则后果主义规则的发展,参见Hooker, 2000)。这种理论可能会允许各种偏倚性在道德上是值得赞扬的,甚至道德要求的,但是坚持认为,允许这种偏倚性的规则要得到不偏不倚的道德原则的支持,甚至可以还原为它们。
不可还原的并且道德上可赞的偏倚性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经常可以区分所谓的偏倚主义者和不偏不倚主义者。总地来说,偏倚主义者倾向于宣称:道德上可赞的偏倚性确实存在,并且这种偏倚性不能被还原为任何更根本层次上的不偏不倚性;对于宣称道德等价于(某种形式的)不偏不倚性的那些人,甚至是对于只宣称道德与不偏不倚性有紧密关系的人,这个事实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与之相反,不偏不倚主义者要么完全不承认存在道德上可赞的偏倚性,要么认为,任何表面上的偏倚性情形实际上最终都可以还原到不偏不倚的标准(见第6节)。因此,不偏不倚主义者认为,也许与表象相反,不偏不倚性确实是广泛且普遍的道德要求。
2.2理想旁观者理论
理解道德与不偏不倚性之间的关系,有时不是根据一个不偏不倚的观点,而是根据一个不偏不倚的行为者或者旁观者;这个人的道德判断不受产生于某种特定观点的偏见或歧视的污染性影响(Smith 1976 [1759]; Hume 1978 [1740]; Firth 1952; Brandt 1954; Hare 1989.)。这个旁观者也可以用很多其他方式定义为“理想的”。通常的规定是,旁观者持有与其要做的道德判断相关的一切非道德事实(Firth 1952),还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假定,她是一个理想的推理者,不受任何逻辑谬误或错误推理的影响等。(实际上,黑尔甚至认为他的“大天使”拥有“超人的想象力和知识,并且没有任何人性弱点” (Hare 1989, p. 44)。)“道德的理想旁观者理论”在其最直截了当的形式上,认为道德判断就是一个理想的旁观者会做出的判断。
相较于将道德看作不偏不倚观点的这种观念,“理想旁观者理论”的任何优势都大概来自于这一事实:理想的旁观者不是完全根据不偏不倚性定义的。(如果理想旁观者是如此定义的,那么这两个观念就是完全重合的。)然而很多理想旁观者理论者似乎接受对理想旁观者做出这样的刻划,完全聚焦于不偏不倚性与非个人化。比如,弗思(Firth)认为,理想的旁观者应该既是无偏向的(disinterested)”(在完全缺乏特殊利益这种强意义上)”,又是“冷淡的(dispassionate)”,因为他根本没能力体验任何情绪”。(Firth, 1952)然而,在这种界定之下,理想的旁观者不仅听起来是非个人化的,还十分冷漠(indifferent);然而,一个人既没有情感反应,又没有任何特殊利益,他做出的道德判断竟然是可以值得信任的,更不用说是可以用来定义道德,这让许多批评者觉得不可思议(Brandt 1979)。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