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考察了对 BKCA 的两种回应。相关替代假说理论不合适地否认第二个前提。而摩尔式回应否认第一个前提,但没有解释我们何以拥有第一个前提所否认的知识。而语境主义作为第三种回应,成功地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语境主义者认为,动词“知道”对其所在的句子的真值条件的确切贡献,因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讨论 BIV假说的语境中,认知者“知道”一个事实仅当他满足了一些极高的(通常是不可实现的)认识要求,这就解释了为何(C1)为真。但是在不涉及 BIV 假说的语境中,即便认知者没有满足那些极高的认知要求,认知者也“知道”一个事实,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独看(C3)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假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语境主义的相关文献大幅增多。不同的语境主义者对语境特征如何影响动词“知道”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每种路径都遇到了一些具体的挑战:或是针对它所假定的语义机制,或者针对它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有关“在何种条件下认识断言是合适的”的全部事实。[64]
6.3 回应非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论证
前一节讨论过语境主义和摩尔主义的回应,它们都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二者都认为某人可以知道他不是 BIV(即使语境主义者仅在“知道”的低标准语境中认可这一点),但这两种观点都不能解释人们如何知道这件事。假设,一个 BIV 拥有和我完全一样的全部心理状态——包括所有的知觉体验——那么我如何得到辩护地相信我不是一个 BIV 呢?如果我不能得到辩护地相信我不是一个 BIV,那么我如何知道我不是 BIV 呢?
当然,对于外在主义者而言,我们如何得到辩护地相信我们不是BIV这一问题不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从外在主义的角度看,你和 BIV 有相同的心理状态这个事实,跟你是否得到辩护地相信你不是 BIV 无关,因为外在主义者所说的辩护并不是完全由这些心理状态决定的。
那些不得不做大量工作去回答“我如何得到辩护地相信我不是 BIV”的哲学家,通常不是为了直接回应 BKCA,而是为了回应 BJUA。
什么能够为你的信念“你不是 BIV”作辩护呢?一些哲学家认为,你得到辩护地相信你不是 BIV,可能是因为你非常清楚目前的技术达不到创造 BIV 的水平。BIV 假说的支持者可能会觉得,这个回答还不如摩尔主义对 BKCA 的回答:如果你诉诸(你所认为你有的)当前的科技知识为“你不是 BIV”这个信念辩护,那么摩尔主义也可以用他有手的知识来为他的信念“我不是 BIV”作辩护。某些哲学家会接受这种反驳,但他们不想让信念的辩护基于纯粹的外在因素。在他们看来,你的信念得到辩护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你对外部世界的信念比 BIV 假说更好地解释了你的感觉经验。(见罗素 1912、Vogel 1990 对此理论的维护和对怀疑主义的反驳,另见Neta 2004 作出的反驳)。
6.4 回应可否决性(Defeasibility)论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