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扎格泽博斯基
对于“何为知识”的分析和讨论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在柏拉图的对话《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说:“真的意见要从人的心灵中溜走,因此,在人们在给出理性解释以束缚住它们之前,它们是没有价值的……它们在束缚后,立刻成为知识,然后就会停留在原地。”对于某个意见给出的“解释”,就是关于那个意见的理由或证成。苏格拉底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一个观念是:为了拥有知识,“解释”是必须的。同时,知识相对于其他的信念更不可能从人们的心灵中“溜走”。相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许多更晚近的哲学家的著作中找到。罗德里克·齐硕姆曾提出:一个人知道一个命题,当且仅当他相信这个命题、这个命题为真并且这个命题对她来说是明显的。最后一个条件也可被理解为对命题的相信有多大的合理性。
将知识视为得到证成的真信念这一传统历史悠久,并曾被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这种分析只有在满足得到证成的真信念是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时才成立,即如果一个人知道某个命题,那么这个人就拥有对该命题的“得到证成”的真信念,反之亦然。但对与传统分析而言,显然存在得到证成的真信念不是知识的情况。第一位以明确的方式反对传统分析的哲学家是盖梯尔(Edmund Gettier),他在两页论文《有证成的真信念就是知识吗?》中提出了两个例子,每一个都表明人们可以拥有不是知识但得到证成的真信念。这篇论文成为许多年被引用和讨论最多的知识论文章,许多当代知识论学者们围绕“盖梯尔问题”(Gettier Problem)展开了对于“何为知识”的讨论。
在参与这场讨论的学者中,扎格泽博斯基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她对于知识分析的侧重点聚焦于知识的价值而非知识的证成,并对于知识论中出现的认知价值研究转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她早期文章《盖梯尔难题的必然性》中重新梳理了当时试图对“盖梯尔反例”进行回应的几种知识理论,通过反例的构造向读者展示她的观点:这些理论都无法避免“盖梯尔问题”,这是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运气成分。这种独特的见解被后来的知识论学家称为“双重运气”理论。总之,了解扎格泽博斯基的观点,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盖梯尔问题”和从另一个视角考察和理解知识理论有所帮助。
本文可被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目前学界对于盖提尔问题的三种分析,它们分别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对证成概念的定义,以及”正当理由“理论。与此同时,她针对每种理论构造盖梯尔式的反例,以此说明这三种理论都无法避免盖梯尔问题的诘难;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可废止性理论。该理论似乎解决了第一部分中的三个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但仍然无法回答盖梯尔式反例,因而这种分析也不能作为一种对知识的好定义;在作为总结的第三部分,她初步提出了知识的“双重运气”理论,并指出目前学界的所有理论都无法解决“盖梯尔式反例”,因而盖梯尔问题在知识的分析过程中无法避免。接下来我将展示文章的结构,并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
扎格泽博斯基在文章一开始介绍了盖梯尔问题的背景,既然盖梯尔提出的反例说明得到证成的真信念(JTB)不足以作为知识的充分条件,那么知识除了是得到证成的真信念外要么需要额外的内容(比如增加构成知识的第四个成分),要么对“证成”概念进行重构。扎格泽博斯基将在本文中论证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行,因为证成和真理虽然相近但却没有牢不可破的联系,而且将“证成”替换成“有证据的”也无济于事,她因此得出结论“盖梯尔问题”在对知识理论(至少对于以JTB+一个条件为定义的知识理论而言)的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