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Q:x≤0或者x>0且x²<2},
B={x∈Q:x>0且x²>2}。
戴德金的如意算盘就是,A、B两部分之间恰好有且仅有一个√2,或者说√2恰好就是两个有理数之间的间隙,这个间隙不是有理数,当然就是无理数了,补上所有这样的间隙,不连续的有理数自然就变成连续的实数了。但世上哪有那么多恰好,万一两个有理数之间恰好有三个或者更多的无理数呢,这连成片的无理数(比如像a,√2,b),你如何通过一个有理数分割来进行区分呢?——难,太难了,尤其对于宣称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还有无穷多个实数的人来说。
再来看实数公理,它由一组序公理,加一组域公理,再加一条确界原理构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条确界原理。一般认为有理数是满足序公理和域公理,唯一不满足的就是确界原理,而实数则是序公理、域公理和确界原理全都满足。实数连续,有理数不连续;实数满足确界原理,有理数不满足确界原理。因此,确界原理成了一个区分连续与不连续的重要规则。
但问题是,几乎所有数学家都跟戴德金一样,只看到了一个端点,没有看到另一个端点。对于一条连续的直线来说,以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作为分割点,将直线分割为A、B两部分。p是B的端点,而A不是没有端点,它的端点是p-0。p是A的上界,但不是它的上确界,A的上确界就是A的上边界,就是它的端点,就是p-0。所以,将p理解为A的上确界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确界原理本身是正确的,但数学家们对确界原理的理解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方式是“边界原理”,即有上界则必有上边界,有下界则必有下边界,“确界”最终指向的都是“边界”。这个错误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是数学家们对直线连续性的认知存在偏差,都没有超出戴德金的认知水平。
同样地,从连续的A中挑出一些不连续的元素,不管是有穷多还是无穷多,构成一个集合A',这个A'同样有上边界,同样满足边界原理或者说确界原理。就拿前例来说,以p=√2为分割点的有理数分割,√2是A'的上界,但不是A'的上确界,上确界在A'中,我们不知道这个确界具体是多少,但可以肯定它是存在的,它就是比√2小同时又是距离√2最近的那个有理数。如果认为√2是A'的上确界,那只会错得更离谱。因为对于连续的对象,上界与上确界相差只有一个点,而对于不连续的对象,上界与上确界相差就远远不止一个点了。
有意思的是,如果将对有理数的分割,换成对自然数的分割,人们对上确界的取值便不会产生异议。还是以p=√2为分割点,如果此时的A'为自然数集,那么A'的上确界毫无疑问就是1,1就是那个小于√2同时又是距离√2最近的自然数。没有人会认为√2是A'的上确界,因为这个上确界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而换作有理数我们就蒙了不知道了,但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问题就是,自然数跟有理数同样不连续,如果真的是满足确界原理的就连续,不满足的就不连续,那么自然数也满足确界原理啊,它怎么不连续呢?实际上,确界原理根本不能区分连续与不连续,人们认为它能,也只不过是由于认知偏差造成的幻觉。
综合以上来看,现行实数理论,论模型,模型有问题;论公理,公理不靠谱。这仗还怎么打,都不用打,看明白之后,它自己就崩溃了,还是全面崩溃。好在数学家们对此是无知无觉,他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倒是觉得这实数理论已经是逻辑严密滴水不漏,堪称完美了,与人说起都是自信满满和无比荣耀。不管怎么说,有这种感觉总是好的。
相邻、连续和稠密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