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再次考察齐泽克所强调的,“有限性”在黑格尔思想中的核心作用。如果像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变易”的洪流之中,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一切事物在时间中是有限的。但是,这种“时间有限性”同时也是“绝对者”——因为黑格尔把“有限性”绝对化了,黑格尔拒绝一种超越存在的内在性(存在是不完整的、不一致的,被对抗性的矛盾所截断)的无缝一致的“彼岸”(一个永恒的“一”“全”)。这种不稳定的内在性之所以是绝对者,恰恰是因为(黑格尔把康德的认识论先验主义彻底化了)内在性之外不存在稳定的超越性。最终,自关联的精神所实现的“绝对知识”的一个本质层面是,精神认识到它处于“作为变易的存在”的洪流之中。以一种类似于本书的方式,让-吕克·南希巧妙地概括了“作为主体的实体”(作为物质的精神)的要点:
意义或真理的纯粹元素——黑格尔所谓的“概念”、“把握”、“理念”——就是“精神”的元素。它指的是有限关系本身,它指的是从自我走向一切现实的他者的过程。这种“精神的生命”不是一种分离的事物;它不是一种漂浮在物质性之上的精神性。只要我们依然自在地看待它,仿佛它外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它就什么也不是。它是精神的呼吸,但是,这种呼吸不是一种非物质性:相反,它是与物质密不可分的物质的躁动。它指的是世界的躁动和觉醒,它指的是紧张、延伸、膨胀的内在性,它指的是space and lime as the ex-position of position。(Nancy 2002:19)
南希接着说,“精神不是一种分离的事物——它不是来自物质、自然、身体、偶然性、事件——因为它本身就是这种分离。精神是作为关系之敞开的分离”(Nancy 2002:19) 。实体之所以是主体——主体之所以是实体——是因为实体是一个被内部的反思性所分裂的一元论的“一”(南希所谓的“与物质密不可分的物质的躁动”)。个体的意识,实际上是自然的物质宇宙(通过比沙粒还小的事物的眼睛)凝视自身。人类的凝视,实际上是宇宙(通过它的一个有限部分)凝视自身。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接受黑格尔对“有限性”的彻底化,那么,个体必须把自我视为内在于物质自然的实体性存在。不过,以正确的黑格尔的方式这样做,不会导致一种还原论唯物主义(还原论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内在于实体,意味着承认主体性是副现象的、虚幻的)。换句话说,把自我视为内在于自然的事物,不意味着我们在庸俗、直接的意义上是自然的(牛顿式的物质,完全受制于物理学的因果律)。把自我视为内在于自然的事物还意味着,自然本身是非自然的。如果我们要把人类具有的反思性纳入物质宇宙的一元论的“一”(没有他者的“一”,作为彼岸的“一”),那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自然的整个范畴。为了把人类自然化,不可避免的哲学代价是把物质非自然化,这样才能把人类纳入物质。正是这种“在自然中,又超出自然”的自关联能力,这种内在的反思性(作为主体的实体),产生了把“一”分裂成“二”(或者“多”)的视差效果。
2.哲学史上对时间的讨论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