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御宅族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变革、我们与商品的互动方式以及通过商品进行互动的方式的变化、技术(尤其是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变革联系起来。这些变革也对我们如何看待知识活动和学术研究的作用提出了挑战。鉴于我对历史上特定的物质取向或以媒体和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感知的兴趣,我倾向于在将御宅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模式来研究时强调这些参数。对我来说,御宅族至少意味着三个问题。首先,随着从录像机到DVD播放机和个人电脑等一系列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出现了新的图像和图像流。其次,与这些图像和图像流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新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围绕它们的知识生产方式。这种知识生产与全盛时期的启蒙思想和实践一样抽象、百科全书式、理性且全面,但在与“开源”的紧密联系方面却很新颖。第三,御宅意味着我们与商品和消费之间关系的转变。在有关后现代的讨论中,消费优先于生产,或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异崩溃的说法屡见不鲜。例如,御宅族的消费是如此积极和富有成效,以至于很难将其归入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范畴,即获取和使用独立的物品。御宅并不意味着获取商品,然后将其抛弃、“浪费”或“销毁”。相反,商品的功能更像是事件,因此需要延长世界的时间,这同时也意味着延长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时间。
PG: 将消费视为事件的观点与御宅族用“祭典”(matsuri)来描述他们的活动是一致的。许多御宅族用matsuri来描述围绕特别活动形成的群体动态,或围绕neta(即逸闻或具有话题趣味的事物)展开的讨论和活动。当人们共享这一时刻时,就会产生联系和互动空间——就像在祭典中一样。正如你所说,这种“世界”的出现与通信技术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电脑和互联网,就不可能有2channel和NicoNico动画这样的祭典式社区。连接就在屏幕的表面,技术中介的作用显而易见。但这些动态并不止步于屏幕,它们也发生在所谓的现实世界中。对于御宅族活动,我们最好不要在屏幕和现实世界之间划定严格的界限。人们表演动画系列中的舞蹈,再现热门网络视频,到动画中出现的地方“朝圣”。他们还聚集在一起,买卖受喜爱角色启发的商品。Comiket是一年两次的同人志(官方渠道以外出版的材料)销售活动,吸引了35000个创意圈子和50多万人参加。没错,这些圈子在戏仿作品中经常借鉴主流商业角色,但他们创作的作品却各具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开源的混音文化。我曾与一位来自罗马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指出,只有少数人对欧洲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而对Comiket和Wonder Festival(一个同人手办活动)做出贡献的人则是这个数字的千倍。因此,他提出了“御宅族文艺复兴”,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文化生产。出于某种原因,许多人似乎愿意在爱好上长期投入巨大的精力。他们并没有脱离自己的劳动,但他们的劳动却成为企业创新和获取经济利益的源泉。鉴于这些事件在日本,或者说在东京的规模,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御宅族的社会模式非常引人注目。为什么御宅族首先出现在日本,为什么他们在日本最引人注目?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