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是(ist)”和“作为(als)”之间的差异,表明了哲学家已经在符号和符号系统之间拉开了距离。主体作为自己,当然不是无,更恰当地说是一个毫无规定的整体、一。然后,主体相对于对象所在的那个坐标系看来,因为主体没有指向任何对象,所以是无。但是问题来了,一旦主体能够相对于某种对象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主体就不可能再发现自己是没有关乎某种对象的,主体又怎么会是无呢。因此,我们只能说,主体之“作为”无,无非是在遭遇某种对象之后才回溯性地察觉到自己“之前”是无,回溯性地虚构一个历史、将某种虚无当成自己的起源。就好像刚刚进城的农民小伙被小市民的一通嘲弄之后真的以为自己的起源就是蒙昧和无知一样。在这里,符号系统通过一个逆时间的回溯,篡改了主体的起源,这两种起源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历史中,它们关于主体的叙事是绝对地不一致的。捕捉这种不一致性的概念运动方式,即是辩证法。
2、因为主体不是无,倘若它一直不开始行动,那么它就是无了,所以,主体按照其本质,必然要摆脱无的状态,开始作为一个客体而存在。
——在这里,主体通过对绝对虚无的扬弃,同样回溯性地篡改了它的本质。主体倘若一直不行动,那么毫无疑问,主体的本质就是虚无。但是主体可以通过有所行动,来改变它的本质,甚至改变它作为主体存在的开端。因此,这样可以自由地只根据自己的行动设立自己本质和起源的主体,它总是可以和客体所处的场域保持距离,仅仅“作为”客体,而不是像斯宾诺莎的上帝那样直接是僵死的客体。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