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拉康和齐泽克有了解的话,我们知道,上述矛盾实际上就是一个追求普遍性的符号系统所固有的矛盾。这个符号系统就是我们每个个体的主体性所营造出的现象领域加上概念体系,也就是我们感知和认识到的全部真实(reality)本身。这个自称为整全的真实场域,无法涵盖所有的异质性,最突出的就是主体性本身,作为一个毫无规定性的、绝对的形式、空无,它除了对事态的片刻凝视之外,一无所是。为了使得这个一无所是的幽灵有所依归,符号系统会将矛盾转移到每一个对象的实体性上去,因此,每一个对象的实体性就会被察觉为,除了这个一无所是的片刻凝视在保证它的效力之外,同样没有任何东西在保证它自身的存在。但是,无论如何,主体在观看事物根据的空无之时,至少还把握到了凝视本身的存在,但是,这种凝视,在康德的体系中,就不再作为主体自身的凝视而存在,而被设立为物本身的凝视——因为我作为凝视是空无,我凝视自己将一无所获,而当我凝视他者时,我赢获了某种充实、异质的不属于我的东西,说明这凝视并不是属于我的,而是属于某个不可凝视的他者,亦即物自体。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视线,康德将物自体设定为完全脱离符号系统之外的没有地位的东西,而将那种令人窒息的神秘的凝视,转移到上帝的道德使命中去,从而舒缓我在其中存在的压力。这是齐泽克意义上的康德主义的僵局。
3.2谢林的策略:无限主体+辩证法
谢林是如何从康德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从费希特的唯我论和无限的非我之间的对立中走出来的呢?谢林将上帝首先设立为无限的主体。这个无限的主体和我们这种一般的主体一样,也遭遇了整个现象世界(自然)生成、意识萌发、沉浸入概念体系的全过程。这种上帝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同类、是人类的天命,这是后话。
通过把上帝这一至高实体首先规定为主体,哲学家得以在一般人类的意识生成过程的内省分析之中,察觉和断定上帝本身生成实体化宇宙的方式。尽管从严格的形式逻辑说来,这种内省分析也是不可能在意识内部发生的,因为意识确实只能生成于意识出现之前。所以,谢林和黑格尔都采取了辩证法的方式,即通过在特定语境下和作为背景的概念系统拉开距离、反思性地观察概念系统本身的僵局和错谬,来推测那种概念系统之外的实体性力量运行的痕迹。这实际上和德里达、利奥塔这些人日后捕捉声音中书写的痕迹、在语言游戏中寻找结构的奠基性差异等等是同一种思维方法。
谢林的无限主体生成实在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阶段A,收缩的漩涡运动:
1、无限的主体,在一开端,是绝对自由的纯粹实体。它尚未在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中在场,因此作为主体的它尽管不是无,但却是暂时作为无。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