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组合问题的反应是放弃构成泛心论(或泛原心论),而选择突现泛心论。这个观点面对组合问题没有那么紧迫,因为它不认为宏经验是以微经验为根基的。当然,相对于构成泛心论,突现泛心论失去了很多避开黑格尔式困境的优势。特别地,它面对心灵因果作用的问题--宏经验是如何扮演因果的角色的?--这类似二元论的问题,并且会导致副现象论、交互论或过度决定论。所以更仔细地看构成泛心论是值得的。
第二个反应是认为宏主体是和特定的微主体同一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与拥有特定基本现象性质的基本物理实体同一的,并且它们分享那些现象性质。这个观点避免了一些主体聚合成另一个主体的问题。这个观点的一个版本类似于莱布尼兹的“主要单子”观点,认为人类主体也许是与大脑中的某个基本粒子同一的。这个观点有很多明显的反对意见,如这个粒子被毁灭了会如何,特别的,在罗素式的观点下,一个粒子如何会拥有复杂的现象性质。另一个观点认为基本物理实体是高于粒子层面的,比方量子纠缠系统,或整个宇宙。我认为这些可能性(特别是量子版本)值得探索,但要看出这样的实体如何拥有像我们所感受的这种基本现象性质是不容易的。
第三个反应是削弱主体,或者认为经验不需要拥有主体,或至少认为主体不是形而上学上,或观念上的简单实体。我认为经验拥有主体是一个概念真理,现象性质必须被某物实例化,它们刻画了作为该物会拥有什么主观体验。主体不一定是简单的这点看起来比较好辩护,持这个观点同时要求是构成泛心论者,构成泛原心论者,或唯物论者。这个观点要求拒绝关于主体的特定直觉,而这个直觉是可商量的。
我们可以定义主体是原始的经验主体,我们有关于主体的一个自然观念。这些主体就如曾在伊甸园中,当主体们互相连接,主体-主体鸿沟和非主体-主体鸿沟都是很有可能的。一个主体的存在并不被其它主体或非主体的存在所必然化或先验地推出。所以假如我们是主体的聚合物(排除宏主体和微主体是同一的观点),构成泛心论或构成泛原心论就是错的。
我们是主体的聚合物这一点是不明显的。内省的角度来看我们并非主体的聚合物,也没有理论说明这回事。可能有人格同一性的确定性直觉支持这个观点(Barnett2010,Nida-Rumelin2010),但该直觉是可商量的,也有同样强并合理的理由拒绝它(Parfit1984)。如果我们不是主体的聚合物,拒绝主体-主体鸿沟和非主体-主体鸿沟的大门至少就打开了,它也会使我们接受构成泛心论或构成泛原心论。
我认为一个罗素式同一论者必须几乎拥护这种观点(另一个唯一有那么点可能性的选择是上述微/宏同一的量子版本)。即使我们不是主体的聚合物,组合问题也并没有解决。我们依然要说明宏经验是如何从微经验或原经验来的。
这里我简要地介绍一下泛心论和泛原心论的同情者间比较流行的观点:泛感质论。这个观点的名字来自于Herbert Feigl的一篇文章(Feigl1960),其中和Stephen C. Pepper的对话。这个观点的不同版本在20世纪初的很多中立一元论者中颇为流行,包括William James,Ernst March和Bertrand Russell(就是詹姆斯,马赫还有罗素)(James1904,Mach1886/1959,Russell1921)。最近Sam Coleman(2012)辩护了这个观点。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