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接受这点呢?一个可能的辩护是:非主体/主体鸿沟。它声称没有一组关于非意识主体的事实可以使另一个意识主体的存在必然化。或者看可设想性:任何一组非主体实例化非现象性质和一个拥有现象性质的独立主体,可以设想前者存在后者不存在。这个原理使第1点为真。
为何相信这个原理?一个可能的辩护是,观念上来说主题是一个基本实体。在主体是形而上基本实体的观点下,它们不会以更基本的实体为根基,因此它们不被其它实体的存在所必然化。类似地,若它们是观念上的基本实体,它们就不会在观念上以更基本的实体为根基,它们就不会先验地由其它实体推出。这些原理并不显然,但直觉上是对的。
另一个可能的辩护是非感质/感质鸿沟。现象性质是由诸如“红色”“绿色”这样的感质所构成的。非感质事实无法必然化感质事实,因为可以设想前者存在而后者不存在。因为假设中的原现象性质没有感质,这个原理会产生原现象性质和现象性质之间的鸿沟,这辩护了第1点。
泛心论和泛原心论都面临着组合问题的挑战。除了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它们各自有一个问题:泛心论的主体-主体鸿沟,泛原心论的非现象-现象鸿沟。有理性的人们可以分辨哪个问题更严重。个人认为主体-主体鸿沟更困难,而泛原心论可以获益于在基石处做更少限制,但我并不确定这一点。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挑战但它们是必须被重视的挑战。
当然物理主义也有自己版本的组合问题:微物理主体和性质是如何聚在一起产生主体和感质的?这个挑战是和泛心论的挑战一样困难的。因为物理主义者所拥有的的资源是泛心论者拥有的资源的子集。但我们必须清楚其中的辩证思想。泛心论的同情者(至少在非罗素式下)基于物理-经验鸿沟,已经拒绝了物理主义。问题是泛心论是否更好。它至少在一方面做得更好,它通过把经验视为是根本的,为它的存在找到了一个位置。不清楚的是,它是否能解释宏经验的复杂性。这就是组合问题提出的挑战。
反过来,二元论并不怕组合问题。特别是实体二元论,认为基本实体(经验的主体)是宏经验的主体。这一个观点没有主体组合问题的对应版本。假如二元论者把宏现象性质看成是基本性质,连同它们的结构、感质、其它特征,那么这里就没有其它组合问题的类似物。
没有组合问题,二元论也有心灵因果作用的问题,也有经济性的问题(为何假定如此多实体)。泛心论和泛原心论,至少它们的构成罗素式版本,没有这些问题。它们仅仅是假定了解释物理所必须的基本实体和性质(至少假如人们认为物理需要基质),并对这些性质的本性做了一个特殊的假设。在这个图景,现象性质融入了因果的秩序。
我认为实体二元论(它的副现象和交互版本)和罗素一元论(它的泛心论和泛原心论版本)是两个意识的形而上学中的严肃的竞争者,至少人们为此放弃了标准的物理主义(我个人认为这两者都有可能对)。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的辩证情形面对的是罗素一元论和实体二元论。其中一者的问题是经济性和因果封闭性,另一者的问题是组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中之一可以被解决或证明无法解决,身心关系问题就会有显著的进步。
7. 新的合题:泛感质论
眼前有新的合题吗?我没有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我没有一个新的合题。但在这一节我想在做失败的总结之前,给一些选项画个草图,探索一个新的可能解决方案。我将在《泛心论的组合问题》中深入探讨处理该问题的不同方面的各种选项。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