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拒绝再现的一些哲学理由。平本体论的支持者经常重申的一种说法是,再现使本体论从属于认识论,因此总是导致反实在论的后果。但是,我们可以坚持 “存在 ”优先于 “认识”,承认 “存在 ”不可还原为 “认识”,同时坚持认识论是进入本体论的条件。存在高于认识并不等同于本体论高于认识论。有什么并不取决于我们对 “有什么 ”的认识,但我们对 “有什么 ”所说的任何话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涉及实证科学的情况下。德兰达的论述充满了对当代实证科学发展的启发性解释,但他将认识论全盘纳入本体论,导致他认为因果关系可以解释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同构现象。关于 “实验者、机器、物质现象和因果模型 ”之间的 “非线性动力 ”的论述,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于理解 “具身的科学实践 ”是如何成功追踪前个体动力的。
因此,并不是说所有的再现都是语言的,也不是说它预设了命题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的同构性。坚持认识论是本体论的一个条件,并不一定会使人致力于命题结构的事实和事态的本体论;它也并不意味着对理想实体(如命题、属性、关系和种类)的实在论。认识论上坚持再现的解释性不可或缺性并不一定会带来这些恶毒的本体论后果。既然对事物的思维并不是被思维的事物,那么就有必要解释思维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区分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与正当化的关系。这就是康德的问题。这个不能通过简单地把思想与事物的区别抹平来消解,像平本体论似乎要求的那样。
我想提出一种对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区分进行削平的替代方法,这涉及到一种 内在性的“去削平的 ”概念。我认为禁止超验性是值得的,也是应该接受的,但它已被这些 “蒸腾压路机”本体论的过度行为所扭曲。内在的东西是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它们的同一性。如果一开始就假定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就是古典形而上学的传统前提,那么各种困难就会接踵而至。我认为这种同一性实际上与 内在性的约束是不相容的。它使 “存在 ”可传递给 “思想”,同时又使 “思想 ”对 “存在 ”的偶然控制永恒化。思想与存在的内在性变得与思想的超越性不可区分。这导致了一种虚假的内在性,需要加以摒弃。
我所提出的另一种 “内在性 ”概念,是在采取一种可被称为 “超验自然主义 ”的立场之后产生的。它在威尔弗莱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我在此借鉴了他的著作。它坚持思想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差异。但思想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差异并不是本体论上的差异:思想只是从其逻辑或认识能力的角度来考虑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其物质能力。在继续之前,我应该先澄清一下我所说的 “物质 ”是什么意思。不清楚当代实证科学在什么意义上是 “唯物主义 ”的,因为被构想为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物质已经所剩无几:它或多或少已经被当代物理学粉碎了。然而,在物理学所描述的时空关系中运行的任何事物,在这里都有资格被称为 “物质”。因此,我所说的事物的 “物质 ”力量,只是指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所描述和解释的力量。“物质 ”力量与 “逻辑”力量之间的对比不是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之间的对比,而是因果关系与正当性之间的对比。这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的记录(registers)。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