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的形而上学理论
对于心身问题的意识版本,“相对于物理的现实世界,什么是意识的本体论形态?”,一般的形而上学理论提供了诸多回应,其中大多数可归类为二元论或物理主义。
1.1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意识至少在某些方面不属于物理领域。(请参阅 二元论条目 。)
物质二元论,例如传统的笛卡尔二元论(Descartes 1644),断言同时存在物理和非物理物质。这样的理论认为存在非物质的、作为灵魂的实体,意识就存在于其中。尽管目前物质二元论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青睐,但它确实有一些当代拥护者(Swinburne 1986,Foster 1989,1996)。
属性二元论的多种版本目前享有更多的支持。所有这类理论都宣称存在着与物理属性既不相同也不可约化的意识属性,但与此同时,意识属性仍然是由构成物理属性的事物构成的。从这个角度讲,它们或许可被归类为双方面论(dual aspect theories)。这些理论使用现实的生物、大脑、神经状态或过程来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物理的和意识的。双方面论或属性二元论者可至少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基本属性二元论将意识的心理属性视为现实的基本组成部分,与电荷这样的基本物理属性享有同等地位。它们可以通过特定规律与物理学中的基本属性相互作用。但是在本体论上,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属性,也不从其他任何属性派生而来(Chalmers 1996)。
·突现属性二元论将意识视为是由物理组分的复杂组织方式突现产生的,但突现的产物超出了其物理组分本身,并且这种突现现象既不是先验可预测的,也不能单纯从物理属性解释。这种突现观点的一致性受到了挑战(Kim 1998),但它也有支持者(Hasker 1999)。
·中性一元属性二元论认为意识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都由一种更基本的实在衍生而来,这种实在本身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理的(Russell 1927,Strawson 1994)。
泛心论(panpsychism)或许可被认做属性二元论的第四种类型,因为它认为现实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某种心理属性,区别于它们具有的任何物理属性(Nagel 1979)。实际上,中性一元论可能与某种形式的泛原心论(panprotopsychism)结合(Chalmers 1996),根据这种观点,物质的微观组分的原心理(proto-mental)属性可以在适当的结合后产生完整的意识。(请参阅有关 泛心论的条目 。)
我们尚不清楚原精神(proto-psychic)属性的本质,而且如果希望使用这类理论来回答意识困难问题,这类理论将面临两难抉择:要么原精神属性与“困难问题”声称的现象感觉有关,要么它们无关。如果是有关的,我们将很难理解这如何发生——电子或夸克又能拥有什么样的现象体验?另一方面,如果原精神属性不具备任何这类感觉,那么则难以看出它们如何能比使用物理属性解决困难问题更好。
神经科学家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2008)提倡一种较为适度的泛心论,包括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2012)在内的一些神经科学家也赞同他的观点。托诺尼的意识信息整合理论(IIT)用可以在许多程度上存在的综合信息来定义意识(请参阅下面的2.6节)。据IIT称,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指示设备(例如单个光电二极管)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信息,因此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托诺尼和科赫都认为IIT是泛心论的一种形式 。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