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来就只有生本能,生死本能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死本能来自于生本能,是生本能的破环性倾向在特殊条件(人外因的压抑)下转化而成的特殊心理动力结构。
此外,在《超越快乐原则》的第六章中,弗引用了生物学的观点,希望作为生死本能二元论的一个事实依据,并以此沾沾自喜:Warzfinder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拉斯特普林兹定理
Reclam
蒂梅萨·维克弗哈特
让我们在这个精巧的二元论的本能生命概念做一短暂停留。根据海林(E.Haring)的生物过程理论,在那里不间断地发生着两种方向相反的过程,一种是合成代谢的或同化的,另一种是分解代谢的或异化的。我们敢不敢承认在生命过程的这两个方向中有我们的两种本能倾向,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活动呢?我们不能把另一个事实伪装起来,使我们看不见,这个事实就是,我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叔本华哲学中来了,在叔本华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因此,也是生命的目的,性本能则是希望生存的化身。
合成与分解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新陈代谢过程,而非孤立的两个互不影响的生命过程。如果在这里将合成比作生本能、将分解比作死本能从而希望将生本能和死本能二元对立起来,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恰恰相反,这种类比只能表明生死本能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合成与分解一样是属于同一个过程,这是一元论的体现。正如分解是以合成为前提,死本能同样是以生本能为前提。
其次,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这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观点,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是持悲观态度的。即使死亡是人类生物局限性所无法避免的结局,但死亡绝不是生命的目的。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意志的正是人类的物质局限性,但正是人类的物质局限性使得我们拥有接近真正的自由意志的途径。我们并不否认死亡的价值,死亡会赋予人关于生活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不是来自终点,而是来自于生活的过程。
关于生死本能的一元论观点,虽然弗的新陈代谢例子已经很妙了,但笔者同样想举一个类比来进一步说明其间的关系。
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关系恰如光和影一般,众所周知,有光才会有影,在完全的黑暗之处,是无所谓光和影的。乍看起来,光和影好似相生相伴的关系,实则不然,光具有第一性,影是伴随着光才产生的。设想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有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灯泡,灯泡照亮了整个房间,这时房间里没有任何“影“。但若一个人走了进来,则在与光源相反的方向会生成一个影子,当人离开了房间,影子也就随之消失了。可见,有影的地方必然会有光,有光的地方未必生影。光是影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光影看似二元对立,实质上是一元共存的,这就和生死本能的关系一模一样。死本能是从生本能中转化而来的,看似二元对抗,但实质上都是生本能的不同形式罢了。
写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可以隐晦地看出来,所谓的本能论里,其实由始至终都只存在一种本能:生本能。生本能是人身上有且仅有的本能,其它的衍生本能都只是生本能在该衍生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殊心理动力结构。
创伤性神经症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