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提出的神经理论诉诸于全局整合场(Kinsbourne),同步振荡绑定(Singer 1999,Crick和Koch 1990),NMDA介导的暂态神经组合(Flohr 1995),丘脑调制的皮层激活模式(Llinas 2001),重进入皮层环路(Edelman 1989),额叶和中脑区域的连续动作预测评价环路(Gray 1995),基于左半球的解释过程(Gazzaniga 1988),和基于额叶-边缘联结(Damasio 1999)或导水管周围灰质(Panksepp 1998)的情绪性体感稳态过程。
在这里,每一种理论的目的都是解释其相应的神经活动如何成为某种重要的意识特征的基础:全局场或暂态同步组合可能是现象意识的统一性的基础;NMDA可塑性、特定的丘脑向皮层的投射、或规则的振荡波可能有助于形成短期但广布的神经发放模式,以将各专门大脑模块的局部活动编织成为一个整合的意识体验;左半球的解释过程可能为自我意识的叙事形式提供基础。因此,很可能有多种神经理论同时成立,每种理论都部分地有助于理解不同形式的意识状态与大脑在复杂组织和结构层面上的联系。
近期一个特别有争议的话题是关于产生现象意识是否需要全局的活动,还是仅需要局部的周期性活动。全局工作区模型的支持者(Dehaene,2000年)认为,只有当内容物以额叶、顶叶、以及皮层的主要感觉区的大规模周期性活动的形式被激活时,意识才能出现。另一些人,特别是心理学家Victor Lamme(2006)和哲学家Ned Block(2007)认为,即使缺乏口头报告的证据,感官皮层内高层和低层区域(如视觉皮层)之间的局部反馈活动足以产生意识体验。
2.8非物理理论
大多数意识的具体理论(无论是认知、神经、还是量子力学理论)旨在将意识解释或建模为物理世界的自然特征,而那些拒绝物理主义意识本体的人则必须找到方法将其建模在现实的非物理层面上。因此,那些采取二元论或非物理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必须提供不同于上述几类的意识模型,物质二元论者和属性二元论者都必须阐明意识如何等价于或来源于某种现实的非物理特征。
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此类模型,包括下述几个例子。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1996)提供了泛心论的一个版本,它诉诸于信息的概念,它不仅解释了现象性与(由物理实现的)信息空间之间的心理-物理不变性,而且还可能将物理本体解释为信息性的。Gregg Rosenberg(2004)提出了一种对意识的解释,它同时能够解释因果关系的绝对基础。Rosenberg认为,关系性和功能性的事实最终都必须取决于一种绝对的非关系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模型,根据该模型,因果关系和现象性的事实都依赖于同一个基础。此外,一些意识的量子理论将意识视为现实的基本特征(Stapp 1993),因而它们也可以被归类为非物理理论。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