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在神经症患者的移情现象中所揭示的东西,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这里给人一种追求命运的印象,这是他们命运中一种超凡的特质,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把这种生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看做是自己强加的,且受幼儿期的影响而决定的。由此表现出来的强迫行为和神经症患者的强迫性重复动作毫无共同之处,即便是这种人,也从未表现出导致症状的神经症冲突的标记。如果在所关心的那个人身上包含着一个积极行为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在他的特点中发觉一种必定在重复同一种经验时表示出来的不变的特质,那么,我们对这种“无休止地重复同一件事”就不太惊讶了。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些情况,即那个人似乎正被动地经历着某件事,而没有施加他自己的任何影响,却总是一再遭遇同样的命运。在这些事实观察的基础上弗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在心理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强迫性重复动作,它超越了快乐原则。
以上就是弗对死本能的逻辑推导过程,起点正是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种难以察觉的“被动重复性行为“。随后,弗引入了叔本华的哲学,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因此也是生命的目的。由于生物是从无机物发展而来的,而生物体也有恢复原初的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因此生命体从诞生开始便是在走向死亡,生物体的死本能便体现在此。
后来经过后人发展的死亡本能概念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死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弗在推导死本能的时候有以下两个事实依据:①被动重复性行为 ②生物体从无机中来,具有回到无机状态的倾向。首先被动重复性行为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本人往往难以察觉,那些被察觉到的也往往由于无法解释而被归因于命运。其次生物体确实是从无机界中诞生的,但是强行说生物体具有回到无机状态的倾向就没有事实依据了,如果说人都有回到子宫状态的愿望那还情有可原,毕竟子宫的温暖和安全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重现的。但是这两点都无法成为表现死本能存在论的坚实依据,下面笔者将会从对死本能的逻辑推导中辩驳弗的死本能理论。
求死本能的逻辑推理
在人类主要是以大自然作为斗争对象的时候,资源匮乏会增强人类的求生本能,此时人类最迫切的需要是生理需求,是在大自然的斗争中生存下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从认知革命到农耕社会之后,人类的斗争对象,从大自然变成了自己的同类。这个时候争夺对象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自然资源转向了社会资源。人们需要在匮乏的社会资源中不断与自己的同胞作斗争以抢夺有限的资源。
求生本能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攻击性。为求生存,人类在和大自然作斗争的时候往往需要杀死猎物以及保卫自己的领土。这种攻击性本来是人类为了求得生存而发展出来的,但是当斗争的对象变成了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其他人时,人外因(社会行为规范,法律要求以及各种道德伦理)会限制人们之间的攻击性行为。任何指向其他人的破坏性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样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性。此时生本能中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就会被人外因压抑起来,不能直接对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攻击性行为,否则将会面临相应的或者代价更高的惩罚。
这种被压制下来的破坏性行为,就由指向外界转而指向人们自身,即对自己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心理学中常被提及的求死本能。显然死本能本身是不存在的,因为死本能并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死本能是因为生本能在社会中受到压抑才表现出来的。说到底死本能只是生本能中的一部分(即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那部分本能)在人外因压抑下的转化形式。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