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泛自然神论"一词是由词根"泛神论"(pantheism)和"自然神论"(deism)混合组成的合成词。该术语最早出现于1787年,另一个用法可追溯到1838年,在1849年的一本词典中首次出现,以及由哲学家兼频繁合作伙伴Moritz Lazarus和Heymann Steinthal于1859年明确将"泛自然神论"与泛神论和自然神论区分开来的用法。
在他的1910年著作《Welt- und Lebensanschauungen, Hervorgegangen aus Religion, Philosophie und Naturerkenntnis》("从宗教、哲学和自然认识中产生的世界和生活观")中,物理学家和哲学家Max Bernhard Weinstein提出了迄今为止关于全神论的最广泛和深入的考察。Weinstein指出了泛神论和泛自然神论之间的区别,称"即使只是一个字母的差异(d取代th),我们从根本上将泛神论与泛自然神论区分开来",这表明这两个单词虽然拼写相似,但含义却非常不同。
一些泛神论者也将自己视为泛自然神论者,以强调"他们与自然神论者一样,认为上帝不是一个渴望受到崇拜的个人性上帝"。也有人提出"许多宗教可能将自己分类为泛神论",但"更本质地适用于泛自然神论或泛神论"。
泛自然神论属于解答上帝本质的传统一元论和无神论哲学体系之一。它是自然神论的几个子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在自然神论的伞下形成了其他思想流派,包括基督教自然神论,即相信自然神论原则并结合耶稣基督的道德教导,以及泛自然神论,即相信上帝成为整个宇宙,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存在。"
Bruner、Davenport和Norwine提到维多利亚时代学者George Levine提出的世俗主义可以带来宗教所承诺的"充实",观察到"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种"充实"存在于更以宗教为导向的泛神论或泛自然神论信仰体系中,在后一种情况下,上帝被包括为一个复杂宇宙的不断展现的表达,具有可辨认的起源,但不一定存在目的性的方向。"他们建议,在后现代性的一般趋势下,泛自然神论具有将因果关系的地点从崇高的神头转移到自然领域的能力。
在2013年版的哲学教材《Doing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ought Experiments》中,西奥多·希克(Theodore Schick)和刘易斯·沃恩(Lewis Vaughn)将"泛自然神论"定义为"宇宙不仅是上帝,还是一个人"。
从中世纪到启蒙时代
韦因斯坦研究了9世纪神学家约翰内斯·斯科图斯·埃里乌格纳的哲学,他提出"上帝是通过自身的存在创造了世界",并将其识别为一种形式的泛神论,特别指出埃里乌格纳对上帝的看法是一个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视角,而是通过作为其创造物而存在的过程来学习的。
在他的伟大著作《自然的分裂》(也称为《Periphyseon》),埃里乌格纳提出宇宙的性质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
• 能创造却不是被创造的(create+not be created)
• 能创造且被创造(create+be created)
• 不能创造的被造物(not create+be created)
• 既不被创造也不创造的(not create+not be created)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