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里还有另一种理论情况:“subject” and “subjection”。现在是时候回顾一下了,无论多么简短。这整个历史性的 "文字游戏 "源于罗马法,历经卢梭(Rousseau)、尼采(Nietzsche)和巴塔耶(Bataille),但它已成为所有法国哲学最显著的共同风格或修辞特征,这些哲学力图从结构的核心寻找权力的影响,或者更确切地说,追寻可被解释为抵抗的绊脚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人比结构主义者自己更认真地对待最初对他们的责难,即他们将主体还原为结构,以使其陷入奴役。我们知道这是如何运作的:没有主体就没有臣服,至少在这个词的第一层可塑意义上是如此(正如德里达将 "所有权 "称为同时包含 "占有 "和 "征用 "的过程[《马刺》109-17])。但什么是主体的臣服呢?从属性(assujetisse-ment)和主体性的差异,即被动性和自主性的差异,也许是生命和死亡的差异,或者是蜕变和毁灭的差异。我们没有明确的公式可以将其概念化,更没有标准可以让我们标记其转折点,它可以以极端暴力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拉康效仿弗洛伊德所说的 "物"的出现,它是去个体化和去主体化的,取代了主体的意志和欲望所依附的客体。然而,在个人或集体经验的 "真实 "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它的幻觉存在,或它的过度存在(不再是自我存在)——那就是焦虑或恐怖。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权力的精神生活》(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一书中,为她对 "臣服 "这一根本性的非对称辩证法的卓越分析添加了一个补充逻辑,"臣服 "是从属性(assujetissement)和主体性的差异,没有对称或逆转,她有点俏皮地将这一悖论称为话语转向(或回归),它既位于主体性的场景中,又构成这一场景。所有结构主义者正是因为拒绝了元语言的便利,才会有这种转向。但是,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赋予了它我们可以称之为纯粹形式的东西:没有一个 "主体 "不命名自己,或者说,没有一个 "主体 "在理论的舞台上不命名自己,从而在从尚未成为主体的东西("前主体":用阿尔都塞的术语来说,就是个人)中出现的时刻和姿态中成为主体和被主体化,并因此永远已经成为主体。没有哪一种主体的结构构成,不是造物主的形象和相似性(如形而上学主体),不是语言因果关系的表演或讽刺。在此之前,如果仅仅是为了指出它的缺憾,我将其称为在自身不可呈现性的基础上对极限的呈现或重新描述:不可指定的差异、暴力或激进的被动性,以及 "物"、死亡面具、互称的原始场景。这究竟是结构主义的坟墓,还是启动其无限期更新、重新开始的问题,这要由我们来决定,我绝不想以某种规范的名义中断讨论。
德勒兹在我前面提到的文章中预见到了这个问题,他以个人风格写道,"结构主义英雄们"
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普遍的,[......]没有特性,由非个人的个别性和前个别的奇异性[......]保证了受过度或不足影响的结构的破裂[l'éclatement][......],将自己的理想事件与我刚才描述的理想事件对立起来。(281)
如果脱离上下文,我觉得这句话既雄辩又晦涩,换句话说,它表明了我试图在此提出的问题的含义。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