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格尔的写作中,可塑性或与可塑相关的表述曾有若干次出现,但由于该词在西文中的多义性,黑格尔的中译者们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固定的表达,故常常被理解为造型艺术,或是被转译与漏译。可塑性出现在《美学》黑格尔讨论雕塑的段落之中。黑格尔认为,雕塑是最符合古典理想的艺术形式,是主体的自为存在与其单纯的客观存在的统一,是最卓越的可塑的、造型的艺术。但在这里,可塑性并不仅仅意味着“雕塑被动地被给予了形式”:在黑格尔看来,雕塑的“可塑性隐喻”对于理解那些古希腊时代的伟大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黑格尔认为,如果不从造型艺术的视角去观察史诗和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乃至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家和哲学家的形象,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们所具有的“可塑的,普遍的,同时也是个体性的、内与外协调一致的特征”【4】,因为“他们伟大而自由,从其固有的实体性特征的基础上独立地生长,以自己曾是的和所想要是的为起点,自己产生自己并培育自己。”【5】那些伟大的人物像雕塑家在大理石上进行雕刻一样塑造着自己的生命,而这一自我塑造着的个体就是精神的具身性(Körperlichkeit des Geistigen)【6】。人与可塑性的关系将在第一节中具体展开。
另一方面,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谈到思辨命题与推理命题的差别时就曾说道:“唯有一种哲学阐释才能成为可塑的(erreichen plastisch zu sein),才有可能把命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通常关系严格地排除出去。”【7】对于马拉布而言,黑格尔的思辨命题所阐明的,就是主词与谓词之间的可塑性,而这一关系将在第二节中做具体讨论。
最后,与这样一种自我塑造性相类同的,可塑性同样是一种对哲学态度的要求。在《逻辑学》第二版的序言中黑格尔写道,“一个可塑的陈述(ein plastischer Vortrag)也要求一种可塑的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8】可塑性不仅仅是主词与谓词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文本只有被读者带入他自身的主动性时才真正开始被阅读,这不仅仅是对陈述的要求,同时是对阅读的主体,也就是哲学家的要求。这一点我将具体在第三节进行展开。在对黑格尔文本中与可塑性有关的表述进行了简述之后,我们需要进入黑格尔的文本,在其中更为具体地考察这一概念如何在系统中发挥着它的作用。
【4】【5】G.W.F. Hegel,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II,Werke in zwanzig Bänden,14,Frankfurt:Suhrkamp,1986,p.374.
【6】Catherine Malabou,L’avenir de Hegel: plasticité, temporalité, dialectique,Paris:Libraire
Philosophique J.Vrin,1996,p.23.
【7】G.W.F. Hegel,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Werke in zwanzig Bänden,3,Frankfurt:Suhrkamp,1986,p.60.
【8】G.W.F. Hegel,Wissenschaft der Logik I,Werke in zwanzig Bänden,5,Frankfurt:Suhrkamp,1986,p.31.
一、可塑性与人类学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