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哲学缘起 ▹
1.1哲学求真 ▹
1.2从哲学到逻辑 ▹
第2章 命题逻辑 ▹
2.1导言 ▹
2.2 语言 ▹
2.3语义 ▹
2.4公理系统 ▹
2.5可靠性和完全性 ▹
第3章一阶逻辑 ▹
3.1导言 ▹
3.2语法 ▹
3.3语义 ▹
3.4公理系统 ▹
3.5完全性定理 ▹
3.6紧致性定理(紧性定理) ▹
3.7哲学的应用 ▹
第4章 一阶理论 ▹
4.1导言 ▹
4.2 结构与理论 ▹
4.3 无端点稠密线序理论DLO ▹
4.4随机图理论RG ▹
4.5算术真理论 ▹
4.6公理集合论 ▹
4.7相对一致性 ▹
第5章 不完全性 ▹
5.1希尔伯特纲领 ▹
5.2图灵可计算性 ▹
5.3第一不完全性 ▹
5.4第二不完全性 ▹
5.5希尔伯特纲领所受影响 ▹
第6章 模态逻辑 ▹
6.1现代模态逻辑的产生背景 ▹
6.2模态命题逻辑简介 ▹
6.3 从逻辑到哲学 ▹
第1章 哲学缘起
1.1 哲学求真
哲学前期人们用神话解释自然,后来出现超出神话的解释即科学,此阶段的科学以哲学形式呈现。哲学从研究事物本原及第一原理开始即形而上学。找普遍原理体现了哲学求真性,并要求内在连贯性和满足符合论,也就是合乎逻辑。也就是说哲学孕育了逻辑学。
巴门尼德时期人们认识到语言作为论证媒介有重要性,认为外界事物要进入思维领域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于是开始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种研究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为高峰,即《形而上学》研究being,其他学科只研究being的一个方面。being在希腊语中为语词einai,有多种变化形式,一方面承载谓述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实体涵义。该词所陈述的内容有本质和偶性方面,则einai也随之变为是(什么本质)和有(什么性质)两种意思。einai的现在分词ousia即实体的意思,表明“是”与本体关联。因此围绕之展开,确认底基并围绕底基论述性状,于是有了《范畴篇》十范畴。判断实体有两标准:是否谓述、是否位于主体中。研究是否谓述发展出逻辑理论如四谓词、三段论。研究是否位于主体之中也就是研究底基本身,研究“是者”,发展出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终极实体不再是可感个体而是形式。这是亚氏的两条路线。
1.2 从哲学到逻辑
1.2.1 亚氏逻辑与哲学
根据判断实体的两标准分出四类存在者:谓述主体且在主体中、谓述且不在主体中、不谓述且在主体中、不谓述也不在主体中。不谓述也不在主体中的为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是第一实体上归的种属(例:第一实体为一个人,第二实体则是集体人这种动物,或者说第二实体是抽出共性后的概念),也就是开始研究范畴。然后根据是否谓述得到十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状态、姿态、能动、受动。然后又把十范畴概括为《工具论·论题篇》的四谓词:定义(表本质)、固有特性(表固有性质)、种(上归的范畴)、偶性(表偶然性质),讨论四谓词时已经涉及语法(如换位)。四谓词是一种方法论,开始远离形而上学。《工具论》要求专门研究推理论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