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可以从场域论、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四个维度,把握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文将借复习哲学史的机会,简要介绍一下这四个概念。
1. 认识的主观性问题 - 认识论
要想把握住四百年前的英国经验论、大陆唯理论,我们的脑子里必须时刻装着这个命题——
我们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感觉经验,那么,我们如何保证认识的客观普遍性?我们如何保证认识不是主观的?
更进一步,如果认识是客观的,那我们是如何从主观的感觉经验中,加工得到客观的认识?
关于认识、知识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引起了过往很多哲学家的讨论;专业一点说,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又被称作“认识论”。
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关于知识的主观性问题,重要但不关键。最为关键的,是伦理道德的主观性问题。
2. 伦理道德的主观性问题 - 目的论
知识的客观普遍性尚且值得怀疑,伦理、道德,就更加值得怀疑了,作为价值理性,它们无疑是更加主观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资本主义的进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粉碎社会的过程,而资本主义在对社会的每一次粉碎、撕裂的过程中汲取活力。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二三十年后的婚姻观、生育观,会跟新自由主义时代非常不同。
再举个更绝对的例子,如果有一天宇宙消失了,那么“宇宙的消失”是不是一件坏事呢?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主观的问题,并不存在客观的答案,当你使用“好坏”这种字眼,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主观了。
这就是我理解的终极关怀问题,人们知道那些伦理道德并不具备客观性、普遍性、真理性。但当他们将这些伦理道德统统悬置起来之后,往往会发现,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无意义。
终极关怀,是哲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专业一点说,关于终极关怀的哲学理论,又叫做“目的论”。
3. 事物的本源问题 - 本体论
我们生活的世界始终处在快速的变化中,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究竟什么是不变的呢?
极不严谨地讲,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本体”。当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是在探讨“本体论”。
(1)比方说泰勒斯的“水”、阿纳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他们分别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角度提出了对本体的看法。
泰勒斯认为事物的产生是由某种元素(水)的转化,这种元素就是实体。
阿纳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产生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事物依然产生于某种元素,只不过是诸多元素中最“无定形”的那一种,即气。
(2)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认识对后世自然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依然有很多科学实在论者认为“数”是实体。
(3)如果你认为“一切都在变化,唯独变化本身是不变的”,那么你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比较接近。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在他老人家看来,世界万物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
这种观点是非常厉害的,相当于在不断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被赫拉克利特表述为“逻各斯”!
(4)克塞诺芬尼提出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一”,这有一定道理,稳定不变的东西,大概率是简洁优雅的。
(5)巴门尼德
苏格拉底以前的最牛逼的哲学家。
将克塞诺芬尼的“一”表述为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被称作“非存在”。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