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笔者建议任何想要了解拉康式主体的人都最好先读些许西哲史——如果还未读过的话。最好能了解康德之哥白尼式革命为何:"在一定程度上,康德克服了休谟的经验主义危机,虽然在最后经由先验演绎等一系列演绎仍走向了他所厌恶的独断论并留下了物自体这个无法后退的成分"。也就会知道物自体恰恰就是康德用来批判笛卡尔式主体的最有力武器,否则先验主体,先验统觉将不会存在,批判也无从谈起。
综上,本篇文本中所试图做的事情是在不落入庸俗的情况下以一种将三界与主体相连的方式进行简明的、拉康式的解读。所以虽然标题是"回到弗洛伊德",但其实本篇文本中涉及弗洛伊德的部分少的可怜(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于主体而非三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回到弗洛伊德"之内涵吧。
在最后,诚实地说,笔者本人并未仔细研读过拉康的《文集》,只是在闲暇时略读一些二手文献聊以自娱。并且鉴于主体所涉及内容之多,跨度之大,笔者并不可能仅凭寥寥几千字就一览无遗地叙述相关概念,必然会遗落许多方面,实在是不深刻的。
想象界——想象性认同与异化
另一方面,这里同时还包含另一环节,即自我意识又同样扬弃了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并把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收回到它自身中,因而它在它的异在本身里就是在它自己本身里。——这就是意识的辩证运动,而意识在这个运动里就是它的各个环节的全体。(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何为"想象"?单从字面意思望文生义地理解,那么想象界显然与想象性自我认同有关,并且还可以引申出诸如"异化""侵凌性""自恋"等等概念。但这便是想象界与镜像阶段交叉的部分,因此,切不可将想象界等同为镜像的另一种称呼。就此而言,我们不妨从镜像阶段前的一段历史开始。
自笛卡尔的怀疑论兴盛之后,除了思想本身无可置疑,其余的一切均成为了不脚踏实地的云朵。
在这样不稳固的基础上不可能建立牢固的东西。我们得到的是大量虚假观点,被包围在错误和怀疑之中,而没有得到清晰确定的知识。在哲学中没有一个主题是不可争辩的。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在科学中有确定不变的东西,就必须除掉这些意见,从其地基开始重新建立知识的大厦。(西方哲学史,梯利)
这就带来了问题。笛卡尔的主体是从"人"之中抽象得出的概念,是先验、普遍的。在这样一种僵局中,为了拒斥经验主义,康德不得不承认经验的客观性——经由一系列演绎。
不仅如此,康德选择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方向说,物质的实在性本身就是由知性所呈现的全部表象,我们无需去探寻表象背后的事物,因为实在与必然性已经由休谟的论证(有限无法得出必然)而限制在了狭小的范围之内,所以实在并不比我思来的虚假。这也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来源,其认为表象之后的物自体是完全无需在意的,只需要去研究主体的认识如何可能,判断如何可能。进而,笛卡尔式的我思主体在康德的一系列演绎中扭转为了先验统觉。当然,限于篇幅这里所述的只是极缩略的过程,具体还是要看原著。
因此,我是就一个直观中被给予的表象的杂多而言来意识到同一的自己的,因为我把这些表象全都称为我的表象,它们构成一个表象。(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但不论是笛卡尔式的我思主体还是康德式的先验统觉,都没有突破理性主体的范围。弗洛伊德所要做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例如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分裂主体——主体为了使主体自身存在,不得不先认同他者。但主体确实只能是主体自身而非它所认同之物,也就是说,匮乏永远无法消失,主体在最终只能成为与自己所相异的主体。
回到镜像阶段,婴儿通过外在的形象与他者的凝视(严谨的说,其实是对他者凝视的回望)获得了自我,"无身体的器官"被统一为了"我"。而"异化"也就在此刻开始。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