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而上学的维度上,实在论主张科学所研究的独立于心灵的世界的存在。这一观点最好与否认这一观点的立场进行对比说明。例如,任何属于传统的 “唯心主义 “标题traditional heading of “idealism”下的立场 ,包括某些形式的现象学,都否认这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不存在外在于心灵的世界,因而也不存在独立于心灵的世界there is no world external to and thus independent of the mind。不过,这种唯心主义虽然在历史上很重要,但在当代科学哲学中却很少遇到。更常见的对独立于心灵这一说法的拒绝来自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 views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看法,这些看法否认我们经验的世界是心灵独立的,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立场接受世界本身并不依赖于心灵的存在。这里的论点是,科学所 研究的世界–不同于 “世界本身”(假设这是一个连贯的区别coherent distinction)——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一个人带入科学研究的观念,这可能包括,例如,理论假设和感知训练;这一提议将在第4节中进一步详述。在这方面必须注意到,科学分类学中的人类约定俗成human convention in scientific taxonomy与独立于心灵mind-independence是相容的。例如,尽管Psillos(1999: xix)将实在论与世界的 “独立于心灵的自然类结构 mind-independent natural-kind structure”联系在一起,但Chakravartty(2007a: ch. 6)认为,独立于心灵的属性往往被约定俗成地归为不同的种类mind-independent properties are often conventionally grouped into kinds (see also Boyd 1999; Humphreys 2004: 22–25, 35–36, and cf. the “promiscuous realism” of Dupré 1993).
在语义学的维度上,实在论致力于对世界的科学主张进行字面解释。通俗地说,实在论以 “表面价值face value “来看待理论陈述。根据实在论,关于科学对象、事件、过程、属性和关系(我以后将用 “科学实体 “作为这类事物的总称)的说法,无论它们是可观察的还是不可观察的,都应按字面解释为具有真值域truth values,无论真假。这种语义上的承诺主要与某些 “工具主义 “科学认识论“instrumentalist” epistemologies of science的承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把对不可观测物的描述简单地解释为预测可观测现象的工具,或者把观测报告系统化。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