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直接引用笔者在2012年有关微积分的第一篇论文中关于图二方法的一小段来佐证:“此实际就是中值定理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不像图1那样,令B点趋向A点,曲线的割线旋转,斜率变化。而是沿箭头方向平推,直线斜率保持不变。A、B点最后汇集于C点(割线变切线)。此时依赖于曲线上A、B二点作为端点的△y/△x
,变成0/0,无意义;但不依赖A、B点作为端点的割线斜率 △y,/△x,在成为切线后仍有值,而在割线状态时,△y/△x = △y,/△x,,都是平均速度,不过一个仅限于曲线范围(定义域仅在曲线定义域内),另一个可以不限于曲线的定义域范围而已。当割线(平均速度)变到切线(瞬时速度)时,斜率数值不变,完全不用考虑什么极限。ε-δ、潜无穷、无穷小等等,这一过程的描述,更能突出本文的导数求导思想与牛顿法及ε-δ法的本质区别,也更好理解。我们可以理解成是用一个更直接了当的方式,彻底摒弃潜无穷、无穷小、极限之类的概念,而得到中值定理。”
另一个例子,比如有速度为0,也就是停止的一个物体,如果按照极限法,在某时点瞬时速度只是一个不可达极限,是近似的,也就是0近似于0,这当然不对。而就是在变速运动下,在某时点瞬时速度如果为0,如果按图二情况,匀速运动与瞬时速度的数值一样,也没有什么近似不近似的。而一个匀速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数值完全一样,难道也只是近似值?当然也不成立,因为此情况下瞬时速度更是平均速度了。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人们为了解决第一代微积分的贝克莱悖论问题,本来搞出了极限法的第二代微积分,但其实在实践中问题多多,很多人就试图悄悄地转回第一代:不就是一个不精确吗?近似就近似吧。反正比什么不可达极限还好理解些.................。总之,第一代是错的简单,直接,而第二代微积分是错的曲折、隐蔽而已。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