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大致就是微积分教学乃至基础理论的大致发展脉络。由于理论中的矛盾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所以只得进行调和、模糊、掩盖,尽可能地把垃圾“扫到地毯底下去”。正如大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说的,“那些数学教师眼看说服不了我们,就叫我们无条件地相信那些明显的诡辩........”(大意。引自«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马克思也说过(见其«数学笔记»),“......数学家说的什么可以不断趋近永远也到不了的昏话”,欧拉也不同意极限法那一套等等。罗宾逊后来搞了个非标准分析,实际是用集合论的行话,把无穷小然后舍弃这一套又名正言顺地请回来了。它本质上就是华丽包装后的第一代微积分。难怪柯朗(就是后来提出千禧七难题的“克雷研究所”的创建人。克雷,柯朗也)的«什么是数学»一书的附录中,其再版编撰者说道:“柯朗所说的我们应该极力反对的那些错误,好像又被冠冕堂皇地请回来了”(大意)。总之,整个微积分基础理论,是真的一锅粥了!(当然是在我提出新诠释之前)
再提一句,就算在第二代的极限法微积分中不算其极限法导数本身中的问题,也是把矛盾从导数推给了微分。因为其导数dy/dx不能这么写了,但微分dy、dx,又是什么呢?它当然已经不是无穷小了,因为第二代微积分与无穷小是划清界限的,是要回避它的问题贝克莱悖论的。于是是趋0极限吗?当然也不行,因为它们趋于0,其极限值就是0,0作为微分,能干什么?0的累加作为积分,是不是还是0?于是只能说dy、dx,都就是宏观量,不是无穷小,也不是趋0极限。只是在对其积分时,它作为不断变小的小区间是随着小区间数量的趋于无穷多而趋于0的,如此地绕了一下,掩盖了小区间dx的趋于0所产生的问题。其实,这里面的问题一目了然:不管数量是不是无穷多,反正小区间dx是趋于0的。一个变量自身趋于0,其极限只能是个0,对其累加还是0,加无穷遍也是0,于是又得说积分不是像第一代微积分那样地被理解成“累加”什么的,它只是一个极限云云。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出来了吧?有人一天到晚在那里标榜什么“数学美”啥的,这个东西“美”?
最近看到网上有人贴出的某外国视频中说:“.......基于一个不存在的概念“瞬时变化”而导数根本就不是用来测量瞬时变化的..........距离、时间函数的导数在0秒等于0的真正含义是第0秒附近速度的最佳近似,是匀速0米每秒,当时间dt趋于0.......,我们只说运动速度近似匀速0,近似而已”。按他们的意思,牛顿、莱布尼兹的第一代微积分不就足够了,还要柯西的第二代的极限法微积分何用呢?他们说的不就是这个事儿?贝克莱悖论不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是0/0,那就不是一个精确值。以上议论,当然是针对图一所示的经典情况的。也就是割线围绕导数点旋转(斜率改变),最后成为切线的情况的。但是,就算是割线向切线过渡的过程,难道只有这种“旋转”一种情况吗?当然不是的。比如图二所示情况,割线平行于中值定理意义的中值点的切线,然后非旋转地平移,最终于切线重合。此时割线到达切线位置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平移的割线的斜率不变,成为或到达切线位置这个斜率也不变(因为只是直线的平移),在物理意义上,这等价于平均速度与最终的瞬时速度在数值上始终是一样的,没有什么谁近似谁的问题。于是,这个极限点的斜率(导数),还是什么平均速度的“最佳近似”吗?当然不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斜率的数值是不改变的,难道一个数值与和它等值的数值是近似关系?不可能。可见,说什么瞬时速度是近似(尽管是所谓“最佳近似”)的说法并不是其特征定义。此外就可以看出,图二中A、B二点随平移进程最终到达C点时,此时的增量比是无意义的0/0,如欲不是0/0,斜率就应该以其它两个点A,、B,来决定。此例非常有力地反驳了上面那个外国视频的说法。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