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基督教哲理神学和辨惑学命题之一。其特征是使用经院哲学的本体论方法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由安瑟伦首先提出。其论证过程是:大前提:人心中存在着一个上帝的观念,其含义为无限完美者。小前提:无限完美者必然包含存在这一属性,否则不能称其为无限完美者。结论:此种无限完美者必然存在,也就是说上帝必然存在。这一论证曾为托马斯·阿奎那及康德等人所批判。他们指出,“存在”不是一种属性,不能被当作像属性一样的谓词来处理;而“完美者”是指属性上的完美,一个属性上完美的东西仍然可以是不存在的;否则的话,任何想象的东西,如大海中的一个想象的岛,只要加上“完美的”这样的谓词,就成为现实的东西了。支持本体论论证的神学家则强调,“存在”不是一种属性的说法只适用于偶然的、有限的存在者,而上帝是必然的、无限的存在者;对于上帝来说,存在与其性质相统一,在上帝的无限完美的观念中包含着他的必然存在。
笛卡尔的这两种论证都不成立。不过我们的关注点在于笛卡尔对这两个论证的依赖。笛卡尔的继承者们发现自己无法像他那样思考这个问题,因此笛卡尔是唯一一个持有以下观点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自身心灵的内容中推导出头脑之外的世界,是因为我们从前者向后者的推论在神圣的良善上帝的帮助下是可信赖的。
笛卡尔哲学讨论的第二个焦点是身-心问题。这是哲学及以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争论的源泉。什么是心灵,心灵与自然的其他部分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诸如信念、欲望、意图、情感与记忆这些精神现象?笛卡尔对此极为关注,他将物质的本质界定为广延(对空间占有),将心灵的本质界定为思维。因此物质是具有广延的实体,心灵是思维着的实体。
“我能够清楚明了地知道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不同这个事实,足以让我确定这两个事物是不同的。”通过指出物质与心灵在本质上不相同,笛卡尔也提出下面这个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们是如何彼此关联的?
他给出的解答并不令人满意,笛卡尔说,心灵和物质在中脑的松果体中以某种方式彼此互动。但他的后继者们认为,这不过是将问题掩盖在当时尚属神秘的对象之中,因此他的后继者们不得不自己转而寻求答案。他们的方法是接受二元论,但论证心灵和物质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互动,它们存在互动的表象源于上帝的隐匿行动,这就是马勒布朗爵士与莱布尼茨的观点。
马勒布朗爵士认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两者互动,但每当要求存在心灵与物理事件的互动时,上帝就提供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这一学说被称为“偶因论”。莱布尼茨同样认为这一互动并未发生,并且上帝使得心灵和物质领域从时间开始的起点就是彼此精确对应的(不愧是数学家),以至于看起来心灵与物质存在着互动。这个观点被称为“平行论”。同时它以认同一种严格的决定论为代价——因为若无这种决定论,两个领域之间的平行关系就会解体。
自笛卡尔时代起,其他哲学家以及笛卡尔的直接继承者,大多数人认为二元论的唯一可能替代理论是一种一元论,一切一元论都持有如下立场:有且只有一个实体。这就有三种可能“只有一个实体,物质;只有一个实体,心灵;有一种中立的实体,既产生了心灵又产生了物质。”这三种观点每种都有支持者,不过第一种立场,即将所有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的观点,最有影响力。
到最后,身心问题都难以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直到波西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追问,要求解释心灵与物理现象如何互动时,笛卡尔最终坦率地承认自己尚无答案。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