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I”来说,情况则正好相反。“I”的内容将会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它的内容在c_1时为Mary,在c₂时为John,而在c_3时则为其他什么人,以此类推。但给定一个单个的语境c, “I” 相对于c与世界ω的指称,同后者在任何世界ω中的指称是一样的。例如,相对于c₁来说,Mary是“I”的指称,那么Mary就是相对于c₁与任意一个世界的“I”的指称。这是就是为什么,对于任何一个世界ω来说,“I am a philosopher”在c₁与ω上为真,当且仅当,Mary在ω中是一名哲学家。
当一个单称词项相对于语境c以及c的世界而指称一个对象o时,我们简单地称之为,该词项在c中指称o,而不单独提及一个世界。所以,“I”在上文的语境c_1里指称Mary。但,同理,该概念——相对于c(或者是,在c中)指称,不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也是由下面这个更基础性的概念所定义的,即,相对于一个语境c与一个世界ω的指称关系。
一个语言表达在一个语境中决定一个对应的内涵,后者是指一个从可能世界(准确地说是评价环境)到外延的函数。例如,“I”相对于语境c₁的内容就是上述的Mary,那“I”相对于c₁与任意世界w的外延就是Mary。则,“I” 相对于c₁的对应内涵,就是一个函数,该函数的值在任意世界w上都是, “Mary” 相对于c₁与ω的外延,而后者这个东西就正是Mary她自己。“I”的内涵将会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就像它的内容也是如此;例如,“I”在c₂中的内涵就是一个定义域为世界的函数,该函数在任意世界上的值都是John。
两个表达式可能在c中拥有不同的内容,但同时却在那个语境中拥有相同的内涵。例如,句子“I am a philosopher”与“I am a philosopher and either I smoke or I do not smoke”相对于c_1的内容是不同的结构化命题,因为第二句在c_1中的内容将吸烟这个性质作为了自己的一个成分,而第一句的内容则没有这样的成分。但同时,这两个命题在所有世界中却有着相同的真值,所以它们在c_1中也有着相同的内涵。虽然内容与内涵是不一样的,但当我们愿意忽略掉其中的精细差异时,我们则可以用内涵来表达内容。这就是卡普兰在阐述他的索引词逻辑时采取的做法(见3.7节)。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